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德国陆军的战备状态下降到了50%左右。”

自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欧盟在惊恐之下,一边死撑着援助乌克兰,一边提出要加紧扩军备战。

德国作为欧盟当中的经济、人口大国,也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军事强国,自然被欧盟寄予厚望。

德国政府也应声而动,提出了多项有关计划,并为之拨付了大笔资金。

然而,到了2025年,德国总理却无奈地承认,在过去的3年中,德国军队的战备率却不增反降。

昔日能够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和英法等国的警惕之下,快速拉出数百万大军的德国,怎么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外界厚望

提起德国军队,想来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支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强军。

即使近些年,德国军队闹出了不少笑话,这其中不少闹剧甚至是当着全世界的面发生。

诸如在北约联合军演当中,参与演习的德国精锐军队竟因装备不足,将扫把涂黑装在装甲车上冒充机枪。

又如演习进行到一半,德国军队突然全员退出,理由是加班时间已经达到最高限制,接下来全员进入强制休假。

更加抽象的是,阿富汗战争德国追随美国参战,结果驻阿德军在执行军事任务时敷衍了事,甚至会以“天气太热”为理由拒绝任务,在生活质量上却足够斤斤计较。


光是酒精饮料一项,驻阿德军的年消耗量就超过100万升,更不必说其他补给品的消耗。

如此养尊处优之下,德军前线士兵肥胖率甚至超过了30%这一德国整体水平,以至于有媒体嘲讽德军喝酒太多胖到无法去和塔利班打仗。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德国如今的拉垮,只不过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包袱,导致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愿意看到德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故而,本土在驻德美军的监视下的德国干脆顺水推舟,放弃对自身军事力量的建设,避免遭到国际社会的警惕甚至制裁。

只要外界放松了对德国的限制,德国政府也有心整备,那么德国军队一定可以很快恢复昔日的荣光。


尽管从事实层面上看,当年纳粹德国能够将10万正规军快速扩编为百万大军,是因为这10万正规军都是按照军官培养的。

并且,除正规军之外,当时的德国还有大量预备役和受过军事训练人作为征兵的人力池,这些人入役之后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

可今天的德军却显然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士兵就只是普通士兵,并没有掌握军官的技能,甚至军队中不熟悉战斗技能的后勤文员的数量比陆军战兵还要多(文员8万余,陆军6.3万)。

而德国的预备役,同样只有区区6万人,同样并非当年的军官框架,而是仅能作为普通士兵的人力池而存在。

想让现在的德国复刻二战初期快速动员的盛况,无疑是太高看了德国的能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痴人说梦了。


但这并不妨碍外界对德国的军事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不管怎么说,德国都是欧洲难得的人口大国和硕果仅存的工业强国,其军事潜力按理说是相当不错的。

因此,当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打破了欧美所以为的,不管北约怎么针对俄罗斯,俄罗斯都只能忍着,欧洲不可能发生战争的幻想之后,欧盟和北约对德国寄予厚望。

各种有关高官的发言和公开的资料都表明,在欧盟、北约的计划当中,德国国防军被期望承担起拱卫立陶宛和波兰,直接与俄罗斯进行军事对抗的重任。


德军拉垮

德国政府欣然接受了欧盟与北约的要求,屡屡表态要加强军事建设,并维持拨付大笔资金,用于提升德国的军队建设水平

然而,3年时间过去,在德国政府的千亿拨款被消耗了大半之后,德国军队的战备水平,却一路从改革前的65%,下降到了50%。

在装备方面,尽管政府已经敲定了众多采购订单,但军工厂糟糕的生产能力导致这些新装备迟迟不能入列。

毕竟在过去的30多年里,欧洲整体上一直在裁军、削减军备,欧洲的军工企业自然也只维持了最低水平的运转,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破产。


尽管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各国的政府和军方都试图督促军工企业扩产。

但对于德国乃至于整个欧洲现存的军工厂来说,在过去几十年中,他们已经看到了太多军工企业因为相信政府扩军计划扩张生产线,结果过两年国际形势好转,政府不再下达后续订单,甚至直接取消采购,导致有关企业破产的先例。

有此前车之鉴,无论政府怎么保证,这些军工企业都不愿意兴建新的生产线,把现有的生产线产能拉满已经是这些企业最高水平的配合。

实在逼得紧了,这些企业就提出一个收购方案,表示一旦收购成功,就能实现扩产,以此应付政府的压力。


可不提收购方案能否达成,即使真的成功,也不过是把其他公司的产能换到了自己头上,从欧洲整体层面来看,军工产能并不会有丝毫增长,甚至可能在重组期出现下降。

在新装备停留在纸面订单上无法到货的同时,德军还需要从本就不宽裕的现役装备当中,抽调出一部分状态良好的作为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这使得德国军队本就糟糕的装备水平雪上加霜,据德国反对党议员透露,德军第二师的装备水平甚至下降到了可怜的20%,并且短期内看不到好转的希望。

在人员方面,早在2018年,德国政府就提出了要将军队规模扩张到20.3万人的目标,并通过4年的努力,成功地将军队规模从2018年的17.7万人提高到了2022年的18.37万人。


但遗憾的是,随着俄乌开战让军人上战场的风险大大增加,德国人的参军热情也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

对于大多数德国年轻人来说,尽管他们可能会很认同政府对俄罗斯专制独裁、侵略成性的批判,但比起挫败俄罗斯,他们显然更在乎自己的生命。

一些年轻人甚至明确表态,他们宁愿德国被占领,也不想战死。

更何况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未来的德军很有可能并不是德国,而是要为了其他东欧前线国家而战作战。

这无疑会让那些原本会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年轻人也心生退缩。

于是,在2023到2024年,尽管在俄乌战争的刺激下,德国政府对扩军的重视得到了增强,但德国的军队规模却是下降到了18.1万人。


并且,从德国拒服兵役者人数从2021年的200人暴增之2024年的2998人,另有约四分之一的入伍军人选择在6个月内退役的事实来看,未来情况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但不管怎么说,比起德军装备水平的下降速度,德国兵员方面的水平还是要稳定得多的。

并且,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军人数量的减少,还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装备短缺。

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继续指望德国能够完成欧盟、北约交给他的作为抗俄主力,协防波兰、立陶宛的任务,显然也就不现实了。

除了在军事实力方面日渐拉垮,德国军队的调度能力和反应能力也同样令人大跌眼镜。

2021年,德国就已经与立陶宛敲定,要在立陶宛部署一个重型战斗旅(5000人)协助防御,并将该项目作为德国国防军的重点项目推进。


即使德国目前的军备水平不怎么样,但是仅仅是挤出一个旅的话,按理说也并不算什么大困难,以军队的组织能力,应该能够很快完成调度。

但根据德国国防部的计划,该项目要到2027年才能够完成。

更加令人无语的是,根据德国军队在2025年3月向国会递交的报告来看,由于各种“现实困难”,哪怕德国已经将时间留得如此充裕,该项目依旧很可能被迫延期。

至于德军的反应能力,那就更是一个笑话。

德国国防军总司令为德国快速反应部队制定的目标是,在警报发出的7天时间内,部队能够立刻军营。

快速反应部队尚且如此,对普通部队的要求只会更低,而以德军在阿富汗拒绝执行命令的松弛程度,实际执行起来说不定都达不到高层的要求。


毕竟现如今的德国为了让军人这个职业更具有吸引力,对军队进行了众多生活化改革,军人日常住在军营外,还有最高执勤时间,集结起来有困难也是可以理解的。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样拉垮的反应速度,放到真正的战争场景里,怕不是敌人已经打到脸上了,德国的军队还没能做好出发前的准备。

显然,今天的德军早已不是当年的那支虎狼之师,并且在短期内都不具备恢复当年战力的希望。

欧盟和北约指望德军对抗俄罗斯,恐怕是不现实了。

不过好在所谓俄罗斯侵略性更多是他们宣传的产物,事实上俄罗斯并没有那么穷兵黩武,并且俄罗斯自身也处于虚弱状态,短时间内俄欧应该打不起来,不至于彻底暴露欧洲的孱弱。

参考资料

为何德国军队被认为很弱? 半岛电视台

“50%战斗准备”:尽管朔尔茨进行了全面改革,德国仍未实现军事目标 路透社

德国军队努力让Z时代新兵做好战争准备 金融时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