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既方便咱们交流分享,也能让您体验到不一样的参与乐趣,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清明节祭祖这项活动,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早已成为每个家庭的重要传统。
这是咱们表达对先辈怀念与敬仰的最佳途径。
即便是娱乐圈里的大明星也不例外。
最近有粉丝发现,知名艺术家冯巩出现在冯氏家族墓地,专门前来为他的曾祖父扫墓。
跟那些高调的名流不同,
身为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冯巩,这次扫墓全程都非常低调,堪称名人圈里的一股清流……
一、真情实感,没有摆拍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互联网时代,
几乎每件事情都能被用作吸引眼球的手段,
就连纪念亲人这种庄严的事情也未能幸免。
有些人在扫墓时竟然搞起了直播,甚至直接做起了带货生意。
他们满脑子想着赚钱,
结果让原本庄重的祭祖变得杂乱无章,完全忘记了缅怀亲人的初衷。
这不仅会让逝去的亲人寒心,也会让公众感到十分不满。
而冯巩则完全不同。
为了避免清明祭祖高峰期的拥挤,冯巩特意提前回到家乡祭拜祖先。
2025年4月3日清晨,在河北河间市诗经村的冯氏家族墓地前,一辆普通的商务车缓缓停在路边。
车门打开后,67岁的冯巩穿着深色休闲装,戴着一顶普通的棒球帽,和家人一起走向曾祖父冯国璋的衣冠冢。
现场没有保镖维持秩序,也没有鲜花装饰道路,连祭品都是家里准备的传统河北点心和衡水老白干。
这场看似平凡的扫墓活动,因为冯巩的“副部级待遇”和他的“平民作风”形成了强烈对比,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
冯巩的这次行动可以说是相当低调,与某些高官名人的高调行为形成了鲜明对照。
他只用了三辆普通家用车作为随行车队。
其中最贵的一辆车是市场价40万的岚图商务车,其他车辆则是常见的雪佛兰和日产品牌。
冯巩在准备祭品方面也非常用心。
他严格遵循河北民间祭祖的传统规矩,
精心准备了三荤三素六碟菜,并且特意带来了冯国璋生前最爱的老酒。
整个过程中,冯巩表现得非常亲切随和,完全没有明星架子。
他轻声细语地和家人聊着家常,主动帮忙摆放贡品,点燃祭纸。
祭扫结束后,他还主动清理周围的垃圾,与村民们自然互动。
这次祭扫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明星扫墓”的固有印象——
没有直播团队,没有热搜话题,只有对家族的真心敬意和对先人的深切追思。
在如今娱乐圈盛行“炫富”和“摆拍”的风气下,冯巩的态度显得格外珍贵。
一些艺人甚至会在扫墓时动用直升机、封路直播,
不仅改变了祭祖的意义,还给周围民众带来很多不便。
相比之下,冯巩的“朴素车队”显得更加真实可贵。
二、冯氏家风代代相传
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是清末民初政坛的重要人物。
尽管身处清末民初的政治漩涡中,冯国璋却始终保持独特的处世态度。
作为“北洋三杰”之一,他曾担任民国代总统,掌握重兵却始终以“布衣”自居。
他既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又积极推动新式军事教育;
这种外在身份与内在精神的矛盾,正是冯氏家族精神传承的核心所在。
冯国璋多次经历权力巅峰,却始终保持清醒。
作为袁世凯的嫡系将领,他在镇压武昌起义时展现了职业军人的冷酷。
但在面对袁世凯称帝的诱惑时,
他坚决表示“军人不干政”,成为北洋系中的清流。
这也让他成为北洋军阀中少有的“守序者”。
正如冯国璋在《致袁世凯书》中所言:
“国体变更,非一人之私,乃亿兆之公。”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的自觉,使他在军阀混战中始终保持道德高地。
冯国璋晚年辞官后定居天津,自称“河间布衣”。
他的书房里常年挂着一块“勿忘根本”的匾额。
临终前,他还将大部分财产捐赠作为教育基金。
当然,冯国璋本人也有一些争议。
他因镇压革命党而受到批评,
但其“不贪、不奢、不欺”的处世原则,为冯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冯国璋制定的“四勿家训”:
勿忘根本、勿摆架子、勿走捷径、勿欺良心。
勿忘根本:
冯巩的父亲冯海岗虽然是高级工程师,却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天津老城区的老房子里。
勿摆架子:
冯国璋担任直隶都督期间,每天步行巡视军营,与士兵同吃粗粮。
他的孙子冯家遇创办“灯塔牌”油漆厂时,坚持与工人同住厂房。
这种打破阶级界限的作风,在20世纪初的民族资本家中极为少见。
勿走捷径:
在冯巩6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作品大多聚焦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即使在春晚这样的高流量平台上,冯巩仍坚持每年花30天时间深入基层采风。
勿欺良心:
冯国璋临终前将价值300万银元的资产捐赠作为教育基金,相当于当时2000户农民的年收入总和。
这种“财富归公”的理念,与现在许多富家子弟挥霍家产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三、冯巩的“草根人生”
在当今这个追求流量和特权的社会里,冯巩的低调作风就像一股清新的泉水。
作为冯国璋的曾孙,他既没有沉迷于家族荣耀,也没有刻意标榜自己的清高,
而是以“草根艺术家”的形象活跃在大众视野中。
当大多数明星都在追逐豪车别墅的时候,冯巩的生活方式却截然不同。
他长期骑行的那辆自行车,是中国广播艺术团1998年配发的公务车。
家里保留的90年代五斗橱,抽屉里还存放着儿子小时候的铁皮文具盒;
菜园里种的黄瓜茄子,每周都会分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
这种“向下扎根”的生活智慧,与某些明星“向上攀爬”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选择绝不是为了表演。
当某位明星因保镖殴打粉丝登上热搜时,冯巩正在社区活动中主动帮助保洁员搬道具;
当流量明星热衷于海外发展时,他却坚持把演出收入投入到家乡的教育基金中。
他对这些身外之物似乎并不感兴趣,只专注于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说:“房子再大睡不过三尺,存款再多带不进棺材。”
此外,冯巩的相声作品也成为当代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微观史诗。
《公交协奏曲》中挤车人的叹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下岗工的窘境……
这些取材于普通百姓生活的创作,实际上是对传统权威的重新诠释。
当新生代明星还在追捧“仙侠”“古偶”题材时,他却坚持用相声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当年轻演员争相抢夺C位时,冯巩的表演始终保持前辈的宽容与自觉。
2023年春晚,他主动将自己的节目从15分钟压缩到8分钟,只为给新人更多展示机会。
这种“不争不抢”的态度,正是对“流量至上”价值观的无声抗议。
正如冯巩在一次访谈中所说:
“祖辈的光环属于历史,我的任务是活在当下。”
这句话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位享受副部级待遇的艺术家,
会选择在清明前夕低调出行,回乡祭祖。
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冯巩或许是在提醒我们:
真正的价值,永远深藏在泥土之中。
信息来源:
网易:冯巩返乡为曾祖父扫墓!现场无一辆豪车,副部级待遇全程太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