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洋务运动倡导 “师夷长技以制夷” 起,我国便踏上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理念与方法的道路。



不可否认,尽管我国拥有辉煌灿烂的 5000 年文明史,这份文化底蕴令西方多数国家望尘莫及,让我们在文化与传统层面深感骄傲自豪。



然而,自 17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在各个领域全面超越了我们,致使我国遭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这一局面为何会出现?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文化、科技、天文、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曾领先西方。可为何在 17 世纪后逐渐走向没落,甚至到如今仍在奋力追赶西方?

究其根源,古代中国没有诞生科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学科的发展进程中,鲜见中国人的身影 ,民族自豪感在这些领域也难以找寻。



“科学” 一词并非汉语原生词汇,它最早源于古希腊。直至民国时期,该词才传入中国。最初,人们将其译为 “格物学”,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有 “格物致知” 的说法,与 “science” 的含义颇为相似。

后来,我们采用了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译法,“科学” 一词才正式确定下来。这一过程充分表明,现代科学对于中国而言是外来事物,我国原本并不存在这门学科以及相应的科学体系。

那么,聪慧过人的中国人,为何没能让科学起源于本土,而是让古希腊成为了科学的摇篮?



但凡对科学感兴趣,在研究科学史与科学发展历程时,都会不可避免地提及古希腊。因为若不探讨古希腊,就难以阐明科学的起源。没错,古希腊正是科学的发源地。

爱因斯坦曾指出,现代科学能够起源,主要得益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形式主义逻辑,二是以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科学方法。

形式主义逻辑,即常说的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该理论认为,宇宙运行存在客观规律,且这些规律独立于人类而存在,人们仅通过观察就能认识。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观察事物表象,总结积累大量资料与数据,再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演绎推理,便能探寻到事物背后的真理。尽管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如今看来存在一定缺陷,但在科学发展的特定阶段,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受此影响,西方形成了注重逻辑的思维方式,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便是典型代表。



在《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先提出一系列公理假设,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大量逻辑演绎,推导出众多定理。

这种思维方式催生出西方一整套公理体系,使其得以传承延续。严谨的逻辑化还孕育出数学这一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而数学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逻辑演绎走向定量化,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让逻辑推理过程更加无懈可击,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



此后,人们依据推导出的定理和科学规律构建科学模型。从古希腊的天球地心说,到托勒密的本轮地心说,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都遵循这一科学理论和模型的诞生过程。

17 世纪,伽利略的出现为科学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开创了实验科学的新纪元。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开创者,那么伽利略则堪称现代科学的奠基人。实验科学强调,任何科学理论和模型所得出的结论与预测,都必须经过实验和观测的检验。若与实验观测结果不符,就表明现有科学理论存在不完善之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需要进行修正或推翻。



从牛顿理论到爱因斯坦理论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伽利略实证主义的影响。尽管牛顿理论曾无比辉煌,成功解释了诸多自然现象,准确预测出海王星的存在,但它无法解释水星每世纪多出 43 角秒的近日点漂移现象。

这表明牛顿理论在解释引力现象方面存在局限性,于是,更为全面的广义相对论应运而生。自广义相对论提出至今,已历经一百多年,它表现卓越,从未出现差错,但科学家们仍在持续对其进行验证和检验,期待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完善的宇宙理论。



毕竟,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黑洞奇点处理论的失效、引力与量子理论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引力为何相对其他力如此微弱等,这些问题促使科学家们相信,宇宙中必然存在更为基础、深刻的理论,只是尚未被发现。

了解了科学诞生的必要因素,便能明白古希腊为何能孕育出科学体系,也能清楚古代中国未能诞生科学的原因。

首先,古代中国在形式逻辑思维方面存在欠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短板。中国人不太热衷于探寻事物表象背后的真理,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往往仅停留在满足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层面,认为达到这一目的便已足够。



例如,中国古人在天文观测方面成就斐然,拥有自己的历法,发明了计时工具,对日食、月食、星辰运动、超新星等天文现象有着丰富的观测记录,还制定了复杂的二十四节气。这些观测成果堪称伟大,若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天文学极有可能在中国诞生,地心说、日心说等宇宙模型或许也会由中国人率先提出。

然而,古人并未追问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仅仅满足于经验积累,认为只要能服务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就已足够。这并非意味着中国人缺乏智慧,而是缺少一种对真理不计回报、忘我追求的精神。



与之相反,中国人功利主义思想较为浓厚,更关注能够带来实际价值的短期目标,对于科学理论、自然规律等短期内看似无用的事物,缺乏兴趣。

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例,它们无疑十分伟大,但这些发明本质上属于技术范畴,而非科学。古人依然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仅关注这些发明能带来的实际作用,而未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若当时能够深入思考,化学、电磁学、自动机械等学科或许也会在中国诞生。这种功利主义观念至今仍有体现,人们常说 “科学是生产力”,这便是功利思想的反映。日常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都会被问到 “有什么用”,学习微积分、几何学,也会被质疑 “买菜能用到吗”。



当人们思考一些看似奇特的问题,产生幻想时,还会被指责 “不切实际”。这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欧几里得曾明确表示,他的《几何原本》并无实际用处,有用的东西算不上科学,若想学习有用的知识,就不应做他的学生。

这便是中国未能诞生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本身并非功利性的,其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目的纯粹。而在当时,人们并未预见科学会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还能制造出坚船利炮,改变世界格局。

若中国人早已知晓科学的巨大价值,科学或许真的会起源于中国。



当然,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成就。

然而,由于缺乏逻辑形式,许多科学成果难以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常常出现成果失传的情况。数学便是典型例证,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比西方早了几千年,而几何学本是极其注重逻辑推理的学科。

但遗憾的是,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具体方法,如今只能通过考古来考证,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流传下来,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逝。



此外,杨振宁先生曾对古代中国没有诞生科学的原因给出解释。他认为,中国拥有《周易》,形成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这套体系在面对各种问题时,都能给出看似合理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科学探索的需求与动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