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深秋,彼时到处皆弥漫着硝烟。武汉三镇原先,灯火辉煌,然在日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之下,渐渐地便熄灭了。此华中之重要城镇被攻陷后,国民政府将其视为“以空间换时间”之胜利关键,而日本大本营却将其渲染为“东亚新秩序”之开端。同样是这一场战役,为何交战双方皆能堂而皇之地称自己赢了呢?待历史的硝烟徐徐消散后,这场持续了133天、投入了百万兵力的大会战,究竟展现了何种战争逻辑呢?
武汉会战,持续了133天,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20万人。中方战报称,日军伤亡达10万余人之多,而日方记录却显示,将中国军队击溃了30余万之数。数字的对立,并非是简单的宣传策略,而是两种战争哲学之间的碰撞。国民政府的战略目标,并非死死地守住武汉,而是通过“用空间去换取时间”这样的方式,将这场战役转变为一场能够持续下去的抗战的重要支撑点。蒋介石于1938年8月15日所写的日记里提及:“武汉的存亡,并非抗战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是在于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去消耗敌人的力量,”这种想法,就像缓缓地抽干池塘的水,而不是竭尽全力地守护最后一道堤坝。
对比之下,日军的逻辑则完全不同。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乃是其实施资源掠夺战略的关键所在。日本防卫省战史研究所的资料显示,日军有这样一项规划,那就是通过占领武汉,来把控长江航线,还有粤汉铁路,以此保证战争机器的燃料以及物资的供应。不过这场战斗,在物资供应方面,暴露出了其“速战速决”战略的不足之处——从上海到武汉的补给线路,长达1200公里,日军每天得运送500吨弹药,以及300吨军粮,这使得后勤车队得奔波好几千公里之远。中国军队运用的游击战术,一直在不停地对这条“战争生命线”进行干扰和截断,最终让日军陷入了资源匮乏且战略僵持的双重困境之中。
更耐人寻味的是双方的宣传策略。国民政府于武汉失守之后,迅速地将焦点转向了保卫西北以及开辟国际通道这两方面,并借助《中央日报》等媒体来塑造“战略转移”这样的叙事。而日军在占领武汉之后,却发现重庆的轰炸,并未使中国屈服。于是迅速地调整了宣传方向,将武汉的大捷,包装为东亚新秩序的序章。这种宣传,与实际战果的错位,折射出了战争中胜利定义的多重性,到底是在战场上取得胜负呢,还是将战略目标予以实现呢?
武汉会战的深层逻辑,于文化惯性与权力结构的相互交织之中得以隐藏。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传统战略文化这一范畴所产生的影响。从《孙子兵法》的以逸待劳,到明清时期的以弱胜强,这种思维模式,将蒋介石塑造成了选择“积小胜而为大胜”这一战略的人。而日军的“速决战”,则深深地嵌入了武士道精神的基因——追求一击致命这种美学,不过却忽视了现代战争所具备的复杂性。
权力结构同样在塑造战争目标。国民政府内部,蒋介石务必要在地方军阀、国际援助以及民众士气之间,寻觅到平衡。武汉会战期间,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与中央军之间的协调事宜,直接致使了部分战场的败绩。而日军方面,大本营与现场指挥官的矛盾同样显著。据《日本侵华战争决策史》记载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多次因资源分配问题,与东京发生冲突。这种内部的消耗最终削弱了日军的作战效率。
当历史的镜头缓缓拉远,武汉会战的经验依旧在现代战争中投下浓重的阴影。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里,美军虽快速地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深陷于漫长的反恐泥潭之中——此种以宣扬胜利来掩盖战略失败的困境,和武汉会战何其相像!资源有限的国家如何制定长期战略?文化惯性是否仍然在扭曲决策?这些问题,或许正是武汉会战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中日战争史》
②《武汉会战与中国抗日战略》
③《战争中的胜负与文化认知》
本人承诺:图片素材全部来源于真实素材的原创,所有图片素材及文章都是真实的
本文基于历史档案与研究资料撰写,旨在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其中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