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麻鸭属兼用型地方品种。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区,20世纪90年代前广泛分布于四川的水稻产区。由于四川麻鸭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水稻田,因而长期以来形成便于在稻田中穿梭寻食的轻小窄长体形,故素有“柳叶鸭”的美称。同时由于采用野营群放方式饲养,养成四川麻鸭极善游走,可翻越田坎和胸、腿肌发达的特点。1985年四川麻鸭全省饲养量约6000万只。1986年之后,由于引进大型肉鸭品种和大面积开展肉鸭杂交改良,加之农业耕作制度的改变,忽视了地方品种的保护,致使四川麻鸭数量急剧下降,2010年四川麻鸭已几乎灭绝,2012年经四川省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宣布灭绝。2013年在四川荣县发现疑似群体(公鸭2只,母鸭15只),2014年被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委员会确定为四川麻鸭,四川省农业厅要求荣县人民政府进行抢救性保护。经过近十年的抢救性保护,四川荣县保种场现存栏四川麻鸭482只,其中母鸭402只,公鸭80只。 四川麻鸭,公鸭体型狭长,性指羽2-4匹,向背部弯曲。母鸭羽色较杂,以麻褐色居多,麻褐色母鸭的体躯、臀部的羽毛均以浅褐色为底,上具黑色点斑,黑色点斑由头向体躯后部逐渐增大,颜色加深。在颈部下2/3处多有一白色颈圈;腹部和胸部绒羽为白色。在麻褐色母鸭中有一部分黑色点斑很大,着色特深者称为"大麻鸭";一部分羽色泥黄,上缀小的黑色点斑称为"黄麻鸭"。其它杂色母鸭为数较少,约占群体中的5%左右。公鸭毛色较为一致,可分为两种:一种称"青头公鸭",它的头和颈的上1/3或1/2羽毛为翠绿色,腹部为白色羽毛,前胸为红棕色羽毛;另一种为"沙头公鸭",它的头和颈的上1/3或1/2的羽毛为黑白相间的青色,不带翠绿色光泽。两种公鸭的肩、背为浅灰色细芦花斑纹,前胸为红棕色羽毛。90日龄母鸭平均体重约为1.43kg,公鸭约为1.48kg;成年母鸭平均体重约为1.65kg,公鸭约为1.58kg。
四川麻鸭,这一险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品种,实则是行走的"药囊"。其紧凑的体型与发达的腿肌,暗示着与众不同的生命能量。在中医看来,这种生长缓慢、肌肉紧实的禽类,其肉质蕴含着特殊的药用禀赋。
鸭肉入药,《本草纲目》早有记载,而川麻鸭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品种特性,其药用价值更胜一筹。鸭肉性甘凉,入肺胃肾经,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效。川麻鸭因运动量大,肌肉纤维中肌苷酸含量高,熬汤后产生的鲜味物质具有特殊的滋补作用。其汤色乳白清亮,正是中医推崇的"金津玉液",具有消除肿瘤,防癌消瘤的功效,以及生津清肺、养肺之奇效。
川人深谙"药食同源"之道,将川麻鸭与川芎、当归、枸杞等药材同炖,可增强补血活络之效;与冬瓜、薏米配伍,则利水祛湿功效倍增。老中医常言:"川麻鸭一锅汤,胜过十全大补丸。"尤其在湿气重的盆地地区,川麻鸭汤既能补充元气,又可化解体内湿浊,更能消肿化瘀,被推崇。
这种曾经濒临灭绝的鸭种,如今在保护性开发中重获新生。每一口浓汤里,不仅流淌着千年饮食智慧,更延续着一个物种顽强生存的生命密码。当我们啜饮这琥珀色的汤汁时,实际上是在品味一部活着的本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