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一项许多人喜爱的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健康,还能缓解压力。

但在日常跑步训练中,一些跑者抱着错误的观念或者采用不恰当的方法,虽然看起来很积极,却可能事倍功半,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可能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但据权威运动研究机构调查,超 70% 的跑步爱好者在日常跑步中存在至少一种错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让跑步效果大打折扣,更有近 40% 的人因错误跑步行为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

下面这 5 个高频出现、危害不小的跑步行为,赶紧看看自己是否中招,别再傻傻地持续这些伤身又浪费时间的举动 。


带伤跑步

许多跑步者在受伤时往往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继续坚持训练,希望维持原有的训练计划或完成设定的目标。然而,这种行为通常会适得其反,只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一项研究显示,约60%的跑步损伤是由于过度训练或忽视恢复导致的,而带伤跑步恰恰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跑步中,小腿拉伤、足底筋膜炎、膝盖疼痛等常见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休息和治疗,可能从轻微不适发展为慢性损伤。


37岁的跑者王先生曾在马拉松前两周感到膝部不适,但为了不中断训练,他坚持每天跑步。最终,他的症状在比赛后加重,医生诊断为半月板撕裂,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不仅结束了他的跑步计划,还需要半年时间康复。

带伤跑步不仅会延长恢复时间,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许多业余跑者过于看重短期目标,如完成一场比赛或达到某个时间成绩,殊不知身体的健康才是长久坚持跑步的基础。放任小伤不管,结果往往会酿成大问题

跑者应在感受到身体不适时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优先考虑治疗与休息。对身体的信号保持敏感,不强迫自己追求一时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跑步方式。


痴迷长距离

一些跑者误以为拉长单次跑步的距离会显著提高效果,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对业余跑者弊多于益。

过度拉长跑步距离会严重浪费时间。对于多数上班族和学生党来说,每天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里程成就”,花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跑步,会占用本可以用来放松或休息的时间。

长时间且高强度的运动往往会让身体过度疲劳,增加受伤几率。研究显示,跑步超过一定距离后,膝关节和髋关节承受的冲击力会大幅提升。

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的一项研究表明,业余跑者每周累计超过50公里的跑量,其受伤风险是低于这一跑量跑者的2倍以上。

特别是对于跑步经验有限的新人,那些超过身体负荷的长距离会让肌肉、关节和韧带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极易引发如胫骨疼痛、足底筋膜炎等过用性损伤。

过分关注单次的跑步量,可能让跑者丧失新鲜感和探索精神。很多人因为脑海中对“必须跑足XX公里”的执念,逐渐失去了跑步的乐趣,甚至最终放弃了这项运动。

实际上,合理的训练计划,比如控制在30分钟至1小时内的适度运动,不仅能高效提升体能,还能让跑者更好地感受跑步的舒适与成就感。

与其追求一次挑战的超长距离,不如注重日常的慢跑习惯,定期调整跑步节奏,搭配合理的力量训练,让身体保持健康。


比拼速度

许多跑步者一开始都会抱着“越快越好”的心态,希望不断提升自己跑步的速度,证明自己的实力。这种拼命竞速的方式对于非专业跑者来说是一种误区,不但收益远低于预期,还埋下了健康隐患。

一项研究显示,长时间保持高配速跑步的人群,其关节损伤风险比普通跑者高出近50%。这对于需要长期坚持运动的业余跑者来说,反而会适得其反。

竞速对于职业运动员有特定意义,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比赛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而非专业跑者的目标原本是健康和享受跑步的过程。


很多人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比如膝盖的疼痛、心悸或呼吸困难。这样的忽视长期下来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例如,业余跑者波仔为了达到更快的速度,连续三个月每天以接近冲刺的速度跑步,结果导致髌骨软骨炎,短短半年就不得不停止训练接受治疗。他不仅未能实现速度的提升,反而因为伤病不得不停止了跑步。

争强好胜、比拼速度,其代价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而这种压力对于大众跑者不仅无益,反而让人逐渐失去对跑步的热情。


频繁跑马

过于频繁地参加马拉松赛事看似能够证明自身的毅力和热情,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人体并不是一台可以无休运转的机器,频繁参赛让身体长期处于疲劳和应激状态,很可能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受伤风险。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从事长跑训练并过于频繁参加比赛的业余跑者,膝盖、踝关节或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显著提高。

在一项针对数千名跑者的调查中,接近四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因连续参赛而出现过身体不适甚至伤病。

对于部分热衷跑马的跑者而言,跑步可能已脱离了简单享受运动的本质,而成为一种攀比的工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参赛完赛的照片、奖牌,甚至“一周双赛”的经历,更多反映的是虚荣心的驱使。

此外,频繁参加马拉松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报名费、交通费、住宿费等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为了备赛,跑者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可能因此牺牲掉陪伴家人的时间。

跑步是一项讲究可持续发展的运动,过度消耗只会适得其反。


极端环境的风险

近年来,以突破自我为口号的极端环境跑步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超长距离的奔跑,还是在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中坚持训练,这些行为看似勇敢,实则暗藏巨大风险。

在恶劣条件下坚持跑步是风险重重。高温环境中跑步可能引发中暑和热射病,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5000名跑者因高温跑步出现健康问题而送医急救。


而在大雨或寒冷天气中跑步,湿滑的地面容易导致摔倒和拉伤,更别提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中可能引发感冒、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许多人热衷于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在极端环境中跑步的照片,所谓突破极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外界认同的渴望。

不要为了所谓的成就感而牺牲健康,学会对自己负责,才是跑步的长久之道。

这 5 个跑步行为,就像潜藏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不仅让你的努力付诸东流,还在一步步侵蚀身体,千万别继续傻傻坚持!

要知道,健康无价,一旦因这些错误行为引发严重后果,追悔莫及。

各位跑友,你跑步生涯中有哪些地方受过伤?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