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正式揭晓。

经过专家评审和公众投票,全国共有20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成功入选。



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八里村与庙坡村之间,紧邻沁河东岸的高台地上。

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晋东南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涵盖了庙底沟二期、龙山晚期及二里头时期的文化遗存。

2020年,八里坪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2020年至202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山西大学、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钻探、发掘和多学科研究。

考古发现表明,该遗址在庙底沟二期晚期(距今约4300年)已规划出内、中、外三重环壕,总占地面积达46万平方米。



在内壕沟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近500平方米的庙底沟二期晚期建筑基址,其周边无同时期遗迹,显示出其特殊地位。

八里坪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原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实证。

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石器和骨器,那些遗存分为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两大类。

其中,玉器和陶瓦等文物彰显了遗址的区域中心地位。

此外,遗址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控扼临汾盆地与上党盆地的交通要道,成为多元文化东西互动、南北交流的枢纽。

考古研究表明,东方海岱地区先进的“磨光黑陶—快轮成型”制陶技术率先传播到沁河流域。

而二里头时期中原王朝的崛起则加速了本地龙山文化与周边多元文化的碰撞,开启了文明演化的新进程。



八里坪遗址的考古成果,不仅揭示了晋东南地区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还实证了中原核心区与周边区域文化的交流互动。

那一发现对于理解中原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

2024年3月31日,八里坪遗址成功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遗址重要性的认可,也进一步激发了学术界对中原文明起源的研究热情。

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的成功入围,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期待在终评中,八里坪遗址能够脱颖而出,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读者们,关于“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