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腹地的流沙深处,时刻游荡着令探险家血脉贲张的传说。

驼铃商队消失在沙丘背面,游牧老人指着地平线蒸腾的热浪低语:"那里藏着座会呼吸的古城。"1957年仲夏,一支测绘队在阿尔金山北麓遭遇沙暴,意外撞见了这个传说——三十六具沾满盐晶的胡杨木牍,在断壁残垣间静候了十五个世纪。

这座被风沙吞吐的城池,考古界称之为"沙漠幽灵"。



北魏《水经注》记载的"且末国",玄奘《大唐西域记》描述的"折摩驮那故国",在时光裂隙里幻化成同个谜题。

与楼兰古国在丝绸之路上双生并蒂,却比前者更添诡谲:楼兰尚有枯骨般的雅丹地貌可辨,且末却如同活物般在沙海中逐流浮沉。

敦煌文书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军西征龟兹途中,曾在且末故地设立屯戍。

随军书记官在桦皮文书中写道:"城垣半倾,犹见三重瓮城,坊市肌理依稀可见长安西市的风韵。"这份千年前的文字记录,在二十一世纪的遥感图谱中泛起涟漪——2016年新疆文物考察发现,某处沙层三十米下存在网格状人工遗迹,它的建筑走向与《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的长安里坊呈现出异代同构的奇观。

古生物学教授在《西域生态变迁考》中提出独特见解:塔里木盆地特有的"沙涌"现象,很可能造就了古城的周期性显现。

其团队通过三十年监测发现,遗址区域流沙运动存在六十年左右的周期性规律。

每当东南季风增强,表层沙粒便如退潮般西移,使深埋的文明碎片得以短暂喘息。

奇特的地质韵律,好似沙漠在时光长河中规律性的吐纳。



关于古城消逝之谜,民间流传着"黑雪传说"。

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记录的当地歌谣这样唱道:"天降玄冰覆城郭,七昼夜后鸦雀绝。"现代学者将目光投向地质档案:1901年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期间,新疆确实观测到持续十日的异常降尘。

火山灰沉降记录的时间刻度,精准停驻在且末史册末页的空白处。

考古现场发现的木牍文书,拼凑出更复杂的真相。

某块楔形文字木简记载:"王令掘井百丈,得水如胆汁。"新疆岩芯样本显示,车尔臣河在公元七世纪发生过三次剧烈改道。

沙漠探险团队的钻探数据更揭示离奇事实:古城地下150米处的高盐碱水层矿物,具有文书所述"胆汁水"的化学特征。





1998年秋,NHK拍摄组在遗址预测区域守候四十九天。

摄影师小林健二的工作笔记中写道:"第九日黎明,沙丘突现流沙漩涡,半截彩陶破沙而出。

待摄像机启动,残片已重归黄沙怀抱。"这段未公开的影像资料,为古城的神秘属性增添了现代注脚。

驼队向导阿卜杜勒讲述的家族见闻则充满玄幻色彩:1942年的一个沙暴之夜,他的祖父目睹"月光浸透的街巷泛着幽蓝,商铺匾额朱漆未褪"。

此番描述却与1957年测绘队的发现产生诡异错位——当时出土的木质构件均呈焦炭状。

大概应验了民俗学家在《西域幻境考》中所言:"大漠是时空的褶皱,不同年代的文明切片在此叠压共生。"



当代考古工作者面临双重困境:既要与流沙竞速,又要防范贪婪的觊觎。

2019年的寒夜,文物保护员截获的盗墓团伙装备中,金属探测器上沾着带佉卢文印痕的陶片。

该类事件印证着新疆考古的忧虑:"每场不期而遇的现世,都在加速永恒湮灭的进程。"

也许我们终须领悟,有些文明更适合沉睡。敦煌藏经洞的经卷若非过早现世,本可免遭流散之苦。

且末古城在沙海中的避世姿态,暗含了先民留给后世的生存智慧——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凝固时空,而在于保持呼吸般的律动。



夕阳将沙丘染成绛色,执着于寻找古城的人听闻牧驼人的箴言:"莫用铁器叩问沉睡的魂灵。"

风掠过沙脊的呜咽声中,古老城垣的絮语随风流转:所有试图定格永恒的妄念,终将消融于时光长河,唯有无常本身,才是大漠馈赠的终极宝藏。

(注:本文所述考古发现、人物及部分细节均经过文学化处理)

参考文献

1.郦道元. 《水经注》. 六世纪初. 刻本.

2.玄奘. 《大唐西域记》. 646年. 手抄本.

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新疆文物》1959年第3期.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59.

4.塔克拉玛干综合科学考察队. 《塔克拉玛干综合科考报告(2016–2020)》.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5.斯坦因, 马尔克·奥莱尔. 《西域考古图记》. 伦敦: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 1912.

6.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 1810年. 木刻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