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序言

在唐朝中前期,名将这圈子里有个超 “硬核” 的标配,那就是得去灭个国。你想想,那个时代竞争激烈得就像 “神仙打架”,要是哪位将领没灭掉一个国家,都感觉像游戏里没通关大 BOSS,根本不好意思对外宣称自己是名将,走出去都怕被同行 “鄙视”。可谁能料到,在朝堂之上,有个搞外交的大哥横空出世,也完成了灭国这一 “高难度动作”。这一下,直接把其他时期名将的 “优越感” 给按在地上摩擦了。这位大哥就是王玄策。说起来挺让人哭笑不得,在大唐这个名将像 “下饺子” 一样扎堆的时代,王玄策这么牛的人物,居然没能让史官专门为他单独立传。以至于现在要了解他的生平,就跟玩拼图游戏似的,得从其他唐人的传记里这儿抠一块、那儿找一片,一点点艰难地拼凑起来,属实有点 “惨”。

贰·出使天竺顺便灭了一个国

大唐贞观十七年(643 年),一道圣旨从那遥远的长安 “嗖” 地一下,直接就飞到了融州黄水县(治所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县衙。这圣旨上大致是说,融州黄水县令在执政期间那功劳杠杠的,一见到这旨意,就得麻溜地火速回京,因为另有超重要的任务等着他呢。就算是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广西罗城都还算是个不咋起眼的落后地区。那在大约 1400 年前,这儿简直就是唐朝版的 “穷乡僻壤”,妥妥的是被流放官员的 “终极养老地”。那么问题来了,这位被委以重任的黄水县令,到底是哪路 “大神” 呢?在唐太宗这道圣旨送达之前,大家对他的了解,也就仅仅知道他叫啥,就三个字 —— 王玄策。至于这位王县令在来融州之前,到底是在军队里带兵冲锋陷阵,还是在文人堆里舞文弄墨作诗行文,压根儿就没人清楚。但就凭唐太宗大老远地专门发道圣旨,点名让他回京,大伙心里都明白,这位王大人肯定不一般,那指定是 “深藏不露” 啊!

等王玄策麻溜地抵达长安后,没过多久,唐太宗就给他安排了一项超 “光荣” 的任务:让王玄策跟着卫尉府丞李义表,持着节杖,去护送天竺使者回家。这事儿还得往前倒腾倒腾,早些年,中原地区那是纷争不断,大唐刚建立的时候,百废待兴。为了让天朝的老百姓能从战争的创伤里缓过劲来,重新好好生活,对佛法早就研究得明明白白的高僧玄奘法师,一拍脑门决定西行。他想去探寻用梵文记录的原始佛学,想着在佛法的真义里找到内心的平静。出发之前,玄奘作为国内响当当的高僧,跑去拜见了唐太宗李世民,眼巴巴地希望唐太宗能以国家的名义,组织一帮高僧团队,去西域的佛法发源地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求取真经,好安抚民心呐 。

可是玄奘忘了,李唐皇帝那可是尊老子为先祖的。在他们看来,道教所倡导的 “黄老之学”,才是当时国政施行必须紧紧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啊,玄奘法师满怀热忱的进言,在李世民那儿,可就没被当回事儿,热度直接就 “凉凉” 了。贞观三年(629 年),玄奘法师一咬牙,背起行囊,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场在历史上都超级有名的西行苦旅。这一路上,他虽说怀揣着无比崇高的信仰,意志也坚定得像钢铁,但对于身后那个渐行渐远的大唐帝国而言,他的身份可就有点尴尬了,妥妥的是个没有合法手续的 “偷渡者”。可玄奘法师为了心中那神圣的佛法,那真是一点都不带犹豫的,头也不回地就走了。凭借着自己早年对佛法深入钻研积累下来的见解,玄奘法师一路向西 “狂飙”。他这一路,走访了好多地方,像高昌、吐蕃、天竺这些,那可都是常年深受深奥佛法浸润的国度。在那儿,他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当地高深的佛法知识,一边还不忘对外宣传咱那远离西域的东土大唐,活脱脱就是大唐文化的 “民间代言人”,这一趟西行,可真是没白走。

话说玄奘法师西行,途径天竺的戒日帝国那会儿,这帝国的国王戒日王,那可是在当时印度地区威风八面、响当当的一代雄主。想当初,天竺地区那叫一个四分五裂,乱得像一锅粥。可在戒日王大手一挥的带领下,局势慢慢有了大变化,天竺逐渐分成了南、北两大块。而戒日王统治的戒日帝国,就像是一颗超级闪耀的星星,成功把北印度地区给统一了,迎来了盛世王朝。这戒日王啊,那可真是文武双全,妥妥的 “六边形战士”。平日里,他常年骑着大象,鞍子都不带解的,整天东奔西跑,忙着四处征讨,把周边那些不服气的势力挨个收拾。可你要是以为他只是个只会舞刀弄枪的 “大老粗”,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文学、佛法、艺术这些方面,戒日王的修养和造诣,那和玄奘法师比起来,也是丝毫不落下风。这戒日王在自己的地盘上,那是要文能文,要武能武,简直就是个传奇般的存在,让人不得不佩服。



当戒日王听闻有一位来自东土大唐的高僧,千里迢迢跑到这儿来寻求正宗佛法时,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赶紧大手一挥,派人麻溜地将玄奘请进宫中,准备好好听听这位高僧弘扬佛法。要知道,那会儿大唐帝国虽说刚建立没多久,可从隋朝裴矩经营西域起,就经常有西域的那些番邦跑到中原王朝来,又是进贡,又是做生意的,热闹得很。虽说远在西域西边的天竺,以前还没啥和中原王朝通商的习惯,但是关于东土王朝的各种传说,那可是早就传得沸沸扬扬,都流传好多年了。戒日王心里头那叫一个好奇啊,对这个神往已久、感觉既神秘又厉害的东土,还有那传说中的 “圣人”,特别想深入了解了解。这不,机会来了,玄奘法师一到,戒日王就迫不及待了。就这样,一场在古代那可是超级重要、直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性对话,热热闹闹地开场了,感觉空气中都弥漫着文化碰撞的火花呢 。

戒日王问:“尝闻摩诃支那国(即唐朝)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盛德之誉,诚有之乎?”玄奘答曰:“然,支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即位,谓之秦王。秦王爱育四生,敬崇三宝,薄赋敛,省刑罚,而国用有余,氓俗无宄,风猷大化,难以备举。”戒日王一听玄奘这般描述,眼睛瞬间放光,好家伙,这东土大唐的这位 “圣人”,居然如此了得!当下心里就琢磨开了,不行,过不了多久,本王非得派个使团去东土大唐瞧瞧不可。这玄奘前脚刚被他客客气气地送出境,戒日王后脚就风风火火地忙活开了,赶忙下令让人着手组建使团,准备去出访东边那个神秘又强大的大唐帝国,就盼着能快点和大唐搭上线,交流交流 。

天竺使团大老远跑来,唐太宗李世民那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一番常规的外交访问结束后,嘿,李义表、王玄策这些人终于有机会在历史舞台上正式 “闪亮登场” 啦。这原本就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外事回访活动,可谁能想到,就因为戒日王使团这一出现,来自大唐帝国西南边陲小城的王玄策,第一次开了眼界,见识到和中原文明截然不同的西域风光,那可真是让他大为震撼。虽说历史上对王玄策护送使者回国的事儿,一个字儿都没落下,但咱完全有理由推测,李义表、王玄策这一趟,大概率是去过吐蕃、泥婆罗(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的。为啥这么说呢?您想啊,从那儿接着往西走,不就踏入天竺境内了嘛。当时,备受吐蕃百姓爱戴的大唐文成公主,正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悉心呵护下,美滋滋地当着吐蕃王后呢。李义表、王玄策他们身为大唐肩负和平使命的臣子,就算抛开政治任务不说,单从传统的中原礼节来讲,那也得去拜见拜见松赞干布夫妇,这才符合规矩不是?

王玄策在那次护送天竺使团的任务中表现堪称亮眼,这也让他很快就迎来了新的机遇,得以续写自己的传奇故事。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为了更上一层楼地推动大唐和天竺之间的通商与文化交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王玄策又一次出现在了出使天竺的使节名单上。这一回,他可是以大唐帝国特使的身份,带着由副使蒋师仁等 30 人组成的使团,浩浩荡荡地朝着天竺进发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趟出行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大唐国境之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曾经那个富庶又强盛的戒日帝国,此时正深陷危机之中。就在大唐使团出发的时候,开创了戒日帝国盛世的戒日王突然驾崩了。要命的是,戒日王没有儿子,女儿又早就远嫁到国外去了。而且啊,这偌大的帝国内,长期存在的种姓问题一直都没得到妥善解决。再加上戒日王在位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各大地主凭借手中的权力和所拥有的领土,纷纷建立起了一个个独立的城邦。这下国王一死,这些有钱有势的大地主可就彻底放飞自我,没人能管得住他们了。为了能抢到王位,他们之间明里暗里的争斗一刻都没停过。就这样,曾经强大无比的戒日帝国,又重新回到了分崩离析的状态。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后,戒日王昔日的宰相、“中天竺” 城邦的创建者阿罗那顺对外宣称自己才是帝国合法的继承人。可那时候,王玄策一行人还没到达天竺呢。照理说,只要这位 “新国王” 阿罗那顺能保障王玄策一行顺利进行正常的国事外交,到底谁当戒日王,那是他们的内政,大唐帝国压根儿也不想掺和。

可阿罗那顺这人脑回路不太一样,看到王玄策一行人是来沟通两国正常关系的,他不但没觉得这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个绝佳政治契机,反而派出军队,直接把王玄策他们堵在了国门之外。不仅如此,阿罗那顺还下令让数千士兵围攻王玄策一行。这力量对比太悬殊了,王玄策他们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双拳难敌四手啊,最终兵败被俘。而且,那批从大唐出发后沿途向西收受的各国贡品,也全被阿罗那顺给抢走了。估计在阿罗那顺满脑子 “打内战” 的思维里,那些钱财可比大唐特使重要多了呢。

兵败被俘后没过多长时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玄策瞅准阿罗那顺士兵看管松懈的时机,拉着副使蒋师仁等人,成功逃了出来。可逃出来之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货物被劫、正常外事交流中断的烂摊子,王玄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其一,带着蒋师仁和所剩不多的使团成员,穿越那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灰溜溜、狼狈不堪地逃回唐朝;其二,拼上一把,借助大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力,参与到戒日帝国混乱的权力争斗当中。

就凭他们手里那寥寥无几的人马,要是选择拼死一搏,简直就跟拿鸡蛋碰石头没啥两样,纯粹是去白白送命。但要是带着疲惫不堪的使团成员空手回国,这也绝非易事。据学者研究考证,当时大唐与天竺之间的陆上通道只有两条:一条得翻过帕米尔高原,进入高昌,然后一路向东,从大唐边境的州府凉州(现今甘肃武威)入境,这就是当年玄奘西天取经走的那条路。另一条则是沿着来时的路线,从泥婆罗进入吐蕃,再返回大唐,这条路线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唐蕃古道” 。



要是选第一条路,王玄策他们这一路折腾下来,人和马都累得不行,身上财物还被洗劫得一干二净,现在却要去翻越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这难度,简直大到让人望而生畏,谈何容易啊!那走第二条路呢?顺着来时的路返回,乍一看好像更容易操作些。可王玄策他们身负帝国使命而来,要是就这么灰头土脸、像个失败者似的,从泥婆罗、吐蕃回去,大唐的颜面可就全没了,往后还怎么在周边国家面前挺直腰杆?

思来想去,王玄策觉得,“置之死地而后生” 说不定才是他们该选的出路。于是,他一咬牙,决定趁着夜色,沿着原路返回。但他可不是要直接回大唐等着受罚,而是凭借自己大唐出使代表的身份,打算向沿途各国借兵。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面子在哪丢的,就得在哪找回来!史料记载,王玄策等人逃出来后,马不停蹄地直奔吐蕃西境,随后以国书的形式,向吐蕃及其邻国请求征调兵马。让人惊喜的是,不管是吐蕃的松赞干布,还是吐蕃周边的泥婆罗等国,都特别支持。就这么短短几天时间,王玄策麾下就集结了松赞干布派出的 1200 名牦牛兵,还有泥婆罗国王豪爽地免费赠送的 7000 骑兵,一下子就有了能跟天竺戒日帝国的阿罗那顺掰掰手腕的实力。不过仔细想想,王玄策他们一开始出使时被人抢得精光,接着又狼狈逃窜,风餐露宿才跑到两国边境。虽说吐蕃王朝和大唐有姻亲关系,泥婆罗的赤尊公主也嫁给了吐蕃赞普,是这条关系链里的重要人物。但大家都知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借兵给王玄策去打仗,可不是随口答应就行的事儿。而且,对比吐蕃,泥婆罗这次出的力可大多了,这手笔,那叫一个大。所以啊,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猜测,吐蕃和泥婆罗愿意借兵给王玄策,背后肯定藏着更大的战略目的。

在军事部署方面,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进行了明确分工。王玄策亲自带领一部分兵马,目标明确,直捣中天竺的首府茶镈和罗城(得说明白,这就是一个地名,可不是两座城)。蒋师仁则负责统领剩下的军队,在后方坐镇,时刻准备给在前方进攻的王玄策提供支援。

阿罗那顺之前抢了王玄策他们的财物,正沉浸在大发横财的喜悦之中,压根儿就没料到王玄策竟然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杀回来复仇了。直到王玄策的大军都兵临城下了,阿罗那顺才慌慌张张地命令手下的精锐大象兵出战。以往在和天竺地区其他城邦打仗的时候,这支大象兵凭借着庞大的身躯,那威慑力杠杠的,每次都能把敌军吓得够呛。而且大象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超强,一冲锋就能轻松冲破敌军的阵型,给敌军造成惨重伤亡,还能为己方其他部队打开进攻的道路。

可王玄策不知是不是因为之前在中国西南边陲从政积累了经验,对这种在当时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十分常见的战列兵种和战法了如指掌。他带着联合骑兵一上阵,就精准地抓住了战象机动性差、没法长时间奔跑的弱点,展开针对性的猛烈进攻。王玄策的军队巧妙地切割战象阵型,这一下,阿罗那顺的部队瞬间就乱了套,被打得七零八落,只能屁滚尿流地往城里逃,一边跑一边还得抵抗。

眼瞅着王玄策率领的军队已经在茶镈和罗城的三面大量屯兵,阿罗那顺的军队没办法,只能从靠着河的那一面逃出城去。史料记载,“中天竺在四天竺之会,都城曰茶镈和罗城,滨迦毘黎河” 。可想而知,被王玄策逼得没路可走的阿罗那顺叛军,只能选择泅水逃跑。这印度的迦毘黎河,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南亚恒河。从往年的水文信息来看,这条河一般在西历 6、7 月间就会进入雨季,而且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上游和中游之间的落差最高能达到 2700 多米呢。根据《旧唐书》记载,那场发起于农历五月间的战争,正好在恒河雨季的节点上。王玄策一战令阿罗那顺大军,“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

王玄策虽说靠着这一战名声大噪,可那个恶意挑起两国争端的罪魁祸首阿罗那顺,却像条狡猾的泥鳅,愣是没被抓住。当时,王玄策他们正带着部队猛攻城池呢,阿罗那顺一看形势不妙,自己这点兵力根本抵挡不住,赶紧招呼手下亲信,趁着两军杀得昏天黑地、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脚底抹油,偷偷溜了。阿罗那顺怎么说也是个自封的 “一国之君”,逃跑自然不能太没牌面。他带着身边寥寥无几的人马,跑到了另一个城邦国东天竺,见到了东天竺的首领鸠摩罗,可怜巴巴地请求对方借点兵给他,想着能卷土重来,把王玄策给收拾了。也不知道这两人在背后搞了什么猫腻,达成了啥不可告人的交易,反正东天竺居然真就愿意派出士兵,帮阿罗那顺 “复国”。王玄策这边呢,虽说攻下了中天竺的领地,可他对这战果还不满意。战场打扫完之后,他大手一挥,马上命令蒋师仁带着剩下的精兵,朝着阿罗那顺逃跑的方向,紧追不舍,铁了心要把这家伙给抓回来。

果不其然,这两支恨不得把对方生吞活剥的军队,在半路上碰上了。虽说历史上没详细描述蒋师仁攻打阿罗那顺的具体过程,但咱都知道,中原人士向来对战法战术研究得透彻,在骑兵冲锋、防守这些方面,那水平不知道比只会靠象兵军团作战的阿罗那顺高出多少。阿罗那顺就算借到了兵,可在蒋师仁面前,还是只有挨打的份儿,最后乖乖沦为俘虏,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之后,在王玄策的精心谋划下,这支由吐蕃和泥婆罗组成的联军,又再接再厉,陆续俘虏了阿罗那顺手下一万两千多人,还收缴了牛羊好几万匹。紧接着,他们掉转矛头,朝着阿罗那顺的帮凶 —— 东天竺的鸠摩罗那边杀了过去。和阿罗那顺比起来,鸠摩罗可就没那么大野心了。他心里门儿清,王玄策不过是从中土来的,却能把泥婆罗和吐蕃的大军指挥得服服帖帖,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简直就是个神人啊!面对这么厉害的大唐神人,鸠摩罗觉得,打不过也不寒碜。所以,当王玄策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压过来时,鸠摩罗干脆直接献表投降,又是好酒好肉犒劳两国联军,又是信誓旦旦地发誓,要跟大唐王朝做一辈子的好兄弟,那态度,别提多诚恳了。因为东天竺首领鸠摩罗的这一番积极举动,其他城邦的首领一看这形势,也都纷纷跟上,赶紧给大唐上表,嚷嚷着要归顺,一个个都盼着能成为大唐帝国在海外的藩属国。就这么着,王玄策凭借自己超乎常人的外交能力和军事才能,摇身一变,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征服古代印度的 “外国人”。他创下的这项惊人纪录,一直到 1000 多年后的 19 世纪,才被一群日耳曼人打破,简直牛到没朋友!

王玄策在出使期间意外立下如此丰功伟绩,唐太宗李世民那是相当满意,大手一挥,直接给王玄策连升三级,封他做了朝散大夫(从五品下)。



然而,初唐时期将星璀璨,人才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实在没有合适的空缺职位马上安排给王玄策。暂时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职,大概也是大唐帝国想要留住这位优秀人才的一种办法。在跟着王玄策回到大唐的中天竺人员里,除了阿罗那顺和他的亲属,还有个叫那迩娑婆寐的天竺 “神棍”。这神棍听说唐太宗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立马就开始吹起牛皮,说自己在这方面那是相当有研究,还大言不惭地宣称,靠着自己炼制的长生不老仙丹,他都已经活了两百多年了。就这么着,这个印度和尚在大唐受到了极为尊崇的待遇。他的任务,就是赶在李世民归西之前,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结果呢,药倒是真炼出来了,可唐太宗一吃下去,竟然驾崩了,实在是让人始料未及 。

虽说唐太宗实打实是因为吃了那所谓的仙丹而驾崩,但唐朝的君臣那度量,简直大得超乎想象。据《旧唐书》记载,作为这起事件直接责任人的那迩娑婆寐,本应罪无可恕,可最后居然毫发无损,被安安全全地送回了天竺。按常理,牵线引进这神棍的王玄策,多少也得担点干系,然而他也没被拖出去砍头,继续在大唐的朝堂安稳待着。不得不说,唐朝的君臣在这件事上展现出的宽容,着实令人惊叹 。也许当时的大唐君臣觉得,印度来的妖僧看起来就不靠谱,还让他去炼什么长生不老药,信这种鬼话是自己的错而不是那个妖僧的错。

叁·人生后半场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 年),王玄策又领了皇命,第三次出使中天竺。他先跑到泥婆罗国西南的颇罗度来村,去送佛袈裟。到了显庆四年(659 年),他又跑去访问婆栗阇国。显庆五年(660 年)九月二十七日,菩提寺的寺主戒龙,热热闹闹地送给他食器等一堆礼品。龙朔元年(661 年)初春的时候,王玄策才回到中原大地。

关于王玄策到底有没有第四次出使,历史学界那可是吵翻了天。像季羡林等一些学者,坚定地支持四使说。他们认为,龙朔二年(662 年)唐朝派出过一个使团,这使团的任务呢,一是召回王玄照,二是寻找长期待在婆罗门的卢迦溢多。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为啥呢?因为相关记载就孤零零的那么一条,存在很多问题,根本没法确定记载里提到的使者是不是就是王玄策。

王玄策把自己出使印度的所见所闻,整理写成了《中天竺国行记》。只可惜啊,这本书到了宋朝的时候就失传了,现在也就只剩下一些零散的片段,被收录在《法苑珠林》《释迦方志》这些书里。他这一趟印度之行,那作用可太大了。直接打通了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之间的往来通道,让三国之间关系那叫一个铁。还把唐朝的国威宣扬得老远老远,让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蹭蹭往上涨。而且,他还成功开通了超有名的唐蕃古道,这条古道后来成了中印之间的重要交通线,一下子就把两国之间的交通距离给大大缩短了,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那也是积极又深远,持续了好多年。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位真正的主角,却悄无声息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自从那次被封官之后,王玄策的官位再没变动过,他的生卒日期也没在史册里留下半点记录。我们只晓得,在唐太宗去世以后,他又在唐高宗那时候出使了天竺,又一次完成了大唐帝国对外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使命。

王玄策的事迹不知道因什么原因而没单独立传,这是一个遗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