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设立该国际日是为了提请全世界关注淡水的重要性,并倡导淡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2025年,世界水日的重点是冰川保护。2025年的3月21日也是首个世界冰川日。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联合国水机制发布2025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揭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不可持续活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山区环境,威胁着数十亿人和无数生态系统所依赖的水资源。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合作,采取适应战略和行动,以应对正在地球的山脉和冰川发生的危机。
原文 :《携手共同守卫地球“消融的水塔”》
作者 |本报记者 朱唐
图片 |网络
各种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凸显
联合国将2025年确定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在山地冰冻带正在迅速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山地各种水体(包括高山冰川)可持续发展以及下游社会依赖于山地水体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作为世界的“水塔”,山脉是淡水的重要来源,对满足供水和卫生等人类基本需求至关重要。山区水资源对保障生活在山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下游地区的数十亿人口的粮食和能源安全也至关重要。
山地冰冻带是地球系统中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降水量较高和蒸发量较低,山地的单位面积地表径流产流能力通常比低海拔地区高。同时,高山冰川也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储存和释放水资源。在许多高山地区,季节性积雪的形成提供了大部分的淡水储存,包括山地冰川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然而,在大多数含冰冻带的流域中,融雪径流的占比更大,且通常远大于冰川融化量。
根据2025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来自山区的淡水占全球流量比例高达60%。逾10亿人生活在山区,超过20亿人的饮用水、卫生设施和生计直接依靠山区水源。山区对畜牧业、林业、旅游业和能源生产等行业至关重要。在安第斯国家,85%的水力发电来自山区。山区还提供高价值产品,如药用植物、木材和其他林业产品、独特的山区牲畜和特色农产品——所有这些都依赖水。
世界各地的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山区水资源往往最先受到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后果的波及,受到的冲击也最大。如今形势十分严峻:发展中国家多达一半的山区乡村居民面临粮食危机,妇女和儿童面临的风险最高。在更广范围上,山区冰川消融和降雪减少将影响全球三分之二的灌溉农业,并将对绝大多数人口产生深远影响。在许多地区,淡水流量更多地取决于季节性融雪,而非冰川。由于气候变化,降雪的量、频率和规律在快速变化,这严重扰乱水资源供应,给生物多样性创造了不稳定的环境,并给人类生计带来了不可预测的条件。例如在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富士山的标志性积雪近年出现时间比以往要晚近一个月。
降水量变化增大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北美的科罗拉多河养育着约4000万人,其大部分水源来自落基山脉的降雪。自2000年以来,该河流域长期处于干旱状态。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这一情况,因为它会导致更多降水以雨的形式落地,而雨水的流失速度比山区降雪快。在没有冰川或融雪记录的山区,水流源自降雨,这些地区的气候紊乱也十分显著。在马达加斯加等热带地区,山区水资源的变化正在影响可可、水稻和水果种植所需的灌溉——这些是该岛国最重要的农业出口产品。
全球变暖正在加速冰川融化、减少积雪覆盖、增加永久冻土解冻,并引发更多极端降雨事件和自然灾害。山区径流将变得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且多变。洪水和枯水期的时间和流量的变化、侵蚀加剧和泥沙负荷的增加,都将从水量、水质和时间分布上影响下游的水资源。气温升高、冰川消退、永久冻土解冻和降水模式变化等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增加洪水和山体滑坡的风险。与这些风险相关的灾害,如山洪、泥石流、雪崩、岩崩和冰崩、堰塞湖溃决洪水和冰川湖溃决洪水等,都会对居民社区、野生动物和基础设施构成重大威胁。
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6实现
可持续发展目标6旨在确保人人享有水和卫生设施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目前可持续发展目标6的所有指标进展都低于预期。据估计,2022年有2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7%)无法获得安全有保障的饮用水,其中五分之四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甚至缺乏基本的饮用水服务。卫生安全状况更不乐观,2022年全球仍有35亿人无法获得有安全保障的卫生服务。
亚太地区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一些山脉和最广阔的冰川系统。这里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储存着比南北极以外的任何其他地区都要多的冰雪。这里是十多条大江大河水系的发源地,对维持中亚、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江河流域近20亿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该地区的高山冰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速度经常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从长远来看,河川径流量减少和干旱风险加剧将危及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的粮食、水、能源和生计安全。受这些趋势影响的各利益相关方和产业部门有必要加强协同合作。
在非洲大陆的陆地面积中,20%属于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地,5%沿岸海拔超过1500米。东非是非洲山区最多的地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相比周围普遍较为干燥的低海拔地区,山区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考虑到农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山区的主要生计来源,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以减少土地退化(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至关重要。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措施(如植树造林和保护山地森林以减少水土流失等)的实施可以增加水源涵养和含水层补给,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山脉是欧洲和中亚地区许多河流的水源地。阿尔卑斯山的水对欧洲大部分地区至关重要。对水的利用主要是水力发电,还有工业用水、农业灌溉和人工造雪等其他用途。在中亚山地,上游国家冬季能源短缺,希望扩大水力发电生产,而下游国家夏季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山地水资源。这种季节性需求的冲突往往导致沿岸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紧张。需要加强知识与信息交流,促进区域合作,提升本国对冰冻带和山区水资源管理的能力,提高主要利益相关方对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的认识和参与度。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些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的产水量比其他地区都高。整个地区的冰川体积正大幅减少,有一些冰川已完全消失。源自山区的水对于生产咖啡和可可等高价值农作物十分重要。山地水体还产生了该地区大部分的水力发电,为下游的城市和小型社区以及偏远村庄提供能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多地影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山地。一些国家颁布了保护关键生态系统的政策和法律。然而,有些生态系统已经超过了临界阈值,亟需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改良种植技术和扩大集水基础设施等适应性措施。
冰雪融水对农业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降水有限的夏季,对于维持作物生长尤其重要。阿拉伯地区一些含水层泉水的补给主要来自融雪。在黎巴嫩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季节性降雪和总降水量预计将会减少,从而影响积雪覆盖持续时间、厚度以及淡水资源可用数量。做好含水层回补的管理或许是一种可被采用的适应措施。可以利用冬季收集的水资源来缓解气候变化影响下阿拉伯地区山区夏季可用水量的减少。
展开有影响力的多边行动
国家水资源、农业、工业和能源政策往往倾向于人口较多的河流流域地区,而山区通常较少受到关注,或者仅被视为下游用户的水源地。国际政策框架可以为山地水治理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条约和公约是促进山地区域合作与实施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大江大河发源于山区,并经常跨越多国边界。基于“流域视角”考虑山地诸多水体的问题来开展跨境水治理研究与实践可为沿岸国家带来益处。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包括流域治理倡议,是推进山地气候适应的重要机制。
适应气候变化的融资及私营部门的参与是实现山地适应潜力的关键。大额资金虽然可以有潜力投资于山区可持续发展,但实际获得资助和大型项目支持的机会仍然相对有限。这表明应对山地气候变化的重大方案尚未充分利用起来,更具体地说,应动员创新性且负担得起的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等不同层面资金,用以支持山区水、农业和能源规划及基础设施投资。此外,山地气候、地形、地质和植被的高度易变性这些因素都会通过地理景观影响水的运动,这就亟需建设有代表性的水文气象网络和强大的信息系统。山区冰冻带监测稀少,加剧了水文冰川学预测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水资源管理的风险。为了解冰冻带的变化,提高缓解和适应措施的可持续性,亟需扩大高山地区的观测基础设施,并使数据能够被开放获取。在原住民和当地社区居民事先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与之进行接洽和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其历经世代演化的水系统管护经验,可提升集体应对山地冰冻带和下游水文条件变化的能力。
发挥机构的能力,将多样化人群和观点汇聚在一起。协作治理模式往往意味着需要在短期利益与长期社会效益之间进行取舍。参与公民科学项目可以为公众介入当地环境、提高科学素养和鼓励从事研究工作提供宝贵的途径。研究机构与社区团组合作,由研究人员制定方法、开展教育和培训,是保障让公众参与项目的常用做法。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社区则需要就项目范围提供可输入的信息,以确保产出的知识成果符合当地需求。
许多山脉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都跨越了国境线,条约或协议可以通过数据和信息共享加强合作,帮助填补人力和机构技术能力的空白,并推动和促进对话与外交。现有的合作项目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例如在中亚,教科文组织最近筹集了1200万美元,用于减少灾害风险和加强科学合作,包括今年在该地区跨境冰川地块部署的新区域冰川监测系统。教科文组织还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早期洪水预警系统,这将有助于保护十多万面临冰川湖溃决洪水威胁的人口。
在非洲,教科文组织正在领导“解锁乞力马扎罗水塔”项目,其800万美元项目经费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该项目将惠及200多万直接依赖非洲最高峰水源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居民。两国专家将绘制该地区的蓄水层系统地图,并为另外10万人提供直接饮用水,他们将改善旱季的地下水储存和供应。这项举措还将恢复400平方千米已退化的云雾林,并加强对1.7万余平方千米保护区的管理。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6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