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带大的孩子,和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区别呢?
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孩子往往跟带大自己的亲人更加亲近,言行举止也更加相似。
在孩子睡前,往往是心理最放松的时候,会主动聊起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陪孩子睡觉,其实是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表明,孩子会与被照顾者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这种依恋关系,能使得孩子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
然而,这个被照顾者并不一定是爸爸妈妈。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前提,并非只是血缘关系,而是抚养关系。
如今,许多父母工作非常忙,就让老人来帮忙带孩子。
甚至于,爸妈为了赚钱长年在外地工作,就把孩子直接放在老家,也就是“留守儿童”。
这样一来,爷爷奶奶就成了“被照顾者”,也变成了孩子最亲密的人。
除此之外,“跟妈睡”和“跟奶奶睡”的孩子,10年之后还会有以下差距。
教养差距:奶奶容易溺爱孩子,妈妈对孩子更严格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0-1.5岁)、儿童期(1.5-3岁)、学龄初期(3-5岁)和学龄期(6-12岁)。
在孩子一岁半之前,许多人都觉得孩子年纪还小,不记事。
然而,婴儿期是建立起孩子信任和安全依恋的重要时期。
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及时出现,而是撒手让爷爷奶奶管,则可能让孩子产生依恋上的问题。
一岁半到三岁这个阶段更为关键,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事。
这时候,家长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吃饭、不能随地大小便等。
而奶奶因为隔代亲,会更加溺爱孩子,巴不得把饭喂到孩子嘴边。
这种溺爱,其实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认知差距:奶奶观念较为老旧,妈妈的观念更与时俱进
中国科学教育团队的一项测验表明,孩子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造力的快速发展期是小学阶段。
而爷爷奶奶那一辈人,虽然也有许多高知家庭,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总归是少数,很难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如果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养活孩子,不能培养孩子。
而爸爸妈妈的学历比爷爷奶奶更高,思维也更开阔,能够带领孩子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除此之外,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非常好动,对很多事物有着冒险精神。
比如,今天想学打篮球、踢足球、明天想学攀岩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凯特·苏克尔曾说,冒险可以让孩子在一次次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增加智慧。
然而,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办法陪着孩子去锻炼。这时候,孩子更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来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
当孩子克服一个个难关时,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总而言之,“跟妈睡”和“跟奶奶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孩子跟谁更亲、教养差距和认知差距三个方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高参与度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客观条件允许,爸爸妈妈都应该多花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