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聊天时,一位宝妈说起了家里的事。

她儿子在小区玩泥巴,玩得浑身上下都是泥,连裤衩都脏了。

她一看火就上来了,气得不轻,当场吼了他一顿:“你看看你自己,跟个小泥猴似的,你知道有多难洗吗?你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

孩子当时愣了,眼圈一红,低着头不敢吭声。

可没过多久,孩子又凑到她身边,搂着她的胳膊,说:“妈妈,我想让你抱我。”

晚上睡觉,还一头钻进妈妈怀里,一边搂着她一边睡着了。

宝妈忍不住笑着问:“这孩子,被我吼成那样,咋一点不记仇呢?”

很多妈妈、奶奶们,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你吼孩子、骂他,他当时哭鼻子,可过一会还是要你抱,还是缠着你不放。

难道孩子真的一点也不记仇?

知道原因后,你就不会再吼了。



一:孩子的心,就像一块“海绵”

孩子小,犯错是常有的事。

可咱们有时候火一上来,“啪”地就一通吼:

“你咋又不听话?”

“怎么说不动你!”

“再不写作业你就别上学了!”

吼完之后,我们大人心里也不是滋味。

可你一看孩子,哭着哭着,过一会就好了,还凑过来想跟你玩,一点都不像记仇的样子。

但其实,你吼他的每一句话,骂他的每一个表情,他都像海绵一样,吸进去了,一点不漏地吸在心里了。

孩子不像大人,不会反驳,也不懂得还嘴,更不会讲道理。

他只会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去面对你:

你吼他,他哭;

你抱他,他笑;

你一不理他,他就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你不爱他了。

孩子越小,越看不懂大人的脸色,但越能感受到情绪。

他记不住你的话,但会记住那种“被嫌弃”“被否定”的感觉。

你说他不记仇,其实他只是——不会表达“我受伤了”。



二:他不是不在意,而是“太在意了”

我认识一个小男孩,平时不爱说话,成绩也一般。

他妈妈是那种性子特别急的人,一有点不顺心就开吼。

一次孩子没考好,她当着同学的面吼他:“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孩子当时没说啥,脸一红,低头走了。

可有天他跟在小区跟同伴说:“我有时候真的不想回家,我妈妈要是能常抱抱我该多好。”

你看,孩子不是不知道“委屈”,也不是“皮厚”,他只是太在意你了,怕你真的不要他了,所以才选择假装没事。

而你的一句狠话、一个冷眼,有时候能让他记很久很久。

有个三年级的小女孩,被妈妈骂“你这猪脑子,肯定是当时我抱错了”。

她嘴上说“我才不信”,可晚上却偷偷问奶奶:“奶奶,我是妈妈抱错的孩子吗?”

孩子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神经大条”。

他们不记仇,是因为他们从小最信的那个人就是你。

他们觉得,不管怎么闹,怎么哭,你都不会真的不要他。

但这份信任,一旦被伤透了,就很难修回来了。



三:被吼大的孩子,长大会变成“没自信”的大人

可能有人会说:“我小时候也被打被骂,也不是一样长大了?”

是啊,你是长大了,可你有没有注意到:

你是不是经常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是不是一旦被人批评,就觉得自己真的是错的?

是不是遇事总是先怀疑自己?

这就是小时候留下的“印子”。不是身上的,是心里的。

我们上一辈人,吃过的苦多,讲究“打是亲骂是爱”,可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他们接触的信息多,心思也细,一句“你真笨”,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不敢相信自己聪明。

我有个邻居,带儿子写作业,一不耐烦就拍桌子吼。

孩子每次都吓一跳,眼泪含着,就是不敢说话。后来老师反映:“这孩子特别胆小,上课从不举手。”

不是他不聪明,是怕错。

他怕出错就要被吼,就要被骂“没用”。

而那些动不动就“吼”的大人,往往养出的,是情绪不稳定的孩子。

他们怕说错话,怕做错事,最后连“做自己”的勇气都没有。



四:忍不住想吼时,试试这几招

说实话,带孩子真不是轻松活。

特别是有的孩子调皮,不听话,一天到晚鸡飞狗跳,哪个大人能永远保持冷静?

但咱可以学着少吼一点。吼之前,先做这三件小事,没准,我们就忍住了:

①第一,先深呼吸三秒钟。

闭上嘴,数“1,2,3”,这几秒,够我们理智回来一半。

②第二,换一说法。

比如:“你怎么又不听话!”可以换成:“你是不是太累了,注意力不集中了?”

这不是让我们纵容,而是我们语气一换,孩子反而更听。

③第三,吼完要补一句话。

比如:“刚才吼你,是我着急了,不该那样说你。”

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能让孩子学会真正的情绪处理。

别小看这些做法,它可能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可能不会讲大道理,但你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就能影响一个小小的心灵。

因为在他心里,你就是全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