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的主要特点是五天八小时,严格按照国内法律法规办事,工资只有一个数额看起来很大的月薪税前工资,全额扣税并缴纳社保。外企大致会沿用他们母国总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来套用到国内,但也会招聘国内的人事经理和高管来建立相对因地制宜的适合中国分公司的政策。老外员工会逐渐退出,最后外企也就成了中国的外企,比如麦当劳在国内卖皮蛋瘦肉粥,肯德基卖粽子,星巴克卖月饼。

外企相对还算看个人业绩,裙带关系没那么明显,一旦被发现人员冗余确实就会裁员。进外企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同事仅仅是一同共事,同事一般不是朋友,工作和生活分得比较开。领导会感谢手下员工,并申请团建资金或自掏腰包给员工好处、请吃饭甚至送礼。在外企发展有一定的天花板,因为中国区老大大多是老外,再不然也是让日韩、印度、新加坡等亚太其他国家的人来做。裁员一般是N+3,好的是N+6,差的则是符合劳动法的N+1。正常不会拖欠供应商款项尤其员工的工资。

从外企出来,或者在外企待不住,则可以去更广阔的外企外的世界。国内18-63岁的成年劳动力,大致总人数在7.8亿,其中在外企就业的人数在4000万上下,维持好几年没怎么变化了。

“外企外”这7.4亿人里面,包含差不多2.4亿的自由职业者,剩下的有5亿人。这5亿人在公务机关、事业单位的也就是大家说的“有编制”的人,大致是5000万人,他们也叫“体制内”;还有央企国企及其子公司的大致1.5亿人,这算“半体制内”;剩余大致3亿人在民企、私企、夫妻老婆店工作,其实总数量也不算多,才3亿,但确实是最大的人群。

因此,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你离开了外企这4000万人的队伍之后,可以创业自己做老板那就加入了2.4亿的自由职业者人群,当然也可以考公考编进体制加入5千万人,或想办法进央企国企加入那1.5亿的人群,实在不行还可以进入民企私企等私营单位,这3亿人多你一个也不算多。

其实要说实话的话,外企出来大多数会先做各种尝试,但头破血流后还是再次进了外企。为何呢?

一,因为先去做那2.4亿人的自由职业者,你一下子找不到盈利点,一年没收入你就再也自由不起来了,还会找雇主去打工。自由职业就是创业的先期阶段,处于个体户到工作室再到注册公司之前的阶段。做成了就是创业者,做得一般则勉强糊口,类似赚一份工资,做输了则再回去打工。

,因为打工比较稳定的雇主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35岁是考试年龄大限,有人外企出来时已经过了年龄,即使没过年龄但考了几年也没考上,那这5000万的编制工作也就跟你无缘了

,因为到了这一步就想迅速就业至少有份工资,那就进了有3亿人的私企民企打工去了,但私企民企比较压榨,不但福利不健全且工资不断打折,加班越来越多还没加班工资,动不动威胁甚至真的随时裁员、辞退你,长此以往还会缩短寿命。

所谓的产能过剩其实就是私企民企老板压榨这3亿员工加班而不给的加班费,不方便说的你看如下截图,因此从外企出来一般会去私企民企待个一两年但受不了而寻找下一类稳定且不大加班的雇主:央企国企及其子公司。



当然,我也不是说民企多么坏,他们也没办法,都是为了生存,我只是说这是他们的现状,就打工来说,他们暂时至少目前弊端还比较多,不是太适合身体娇弱的人去打工,尤其懒人,在私企民企基本一年甚至半年、三个月都待不下来。

四,就剩下央国企这最后1.5亿人的群体了,不要啥统一笔试、也没有35岁年龄限制,不需要应届生2年的身份,就可以通过社招进去的工作,这就是找央企、国企及其子公司的工作。

今天我们主要讲的就是从外企进了国企的情况。当然一开始也会有不适应的地方,但这个难度小于去适应私企民企的难度。

国企一般流程相对比较规范,甚至有时1个人的工作分成3个人来做,大家井然有序,甚至井水不犯河水,不会帮前道工序的人或者后道工序的人多做一点点,职责明确。

明明举手之劳即可,但却不能举手代劳,因为这里面牵涉很多人际关系和岗位原因,刚入职时,每个人都特别想知道你的来历,就跟看戏一样看你,你实际上是不能多说,又不能少说的,有时甚至是步步惊心。

当然,国企也有流程不规范的情况,而且校招跟社招也有不一样的稳定性和歧视链,所以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我们看今天的提问如下。

“@幽哥 请问幽哥:近40岁外企总监疫情后职位取消,”

知识星球里并没有@功能,看来@已经成了这位星友的常见开头语。她曾经做到总监,在疫情结束之后,她所在外企的业务萎缩,导致职位取消,也就是她被裁员了。

“后进入国企下设互联网公司,从事创业业务拓展。目前是空降兵+光杆司令。”

外企出来后,根据刚刚我前文所述,有多种选择,比如【1】自由职业者、【2】创业、【3】进体制内、【4】进央企国企、【5】去私企民企继续打工,等。

显然这位40岁的星友选择了【4】进了一家国企,不过是其互联网子公司,主要工作是模棱两可的“创业业务拓展”,这是进了国企新开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做业务拓展去了,其实就是销售,还说得这么玄乎。她的职位应该是个销售经理,只是允诺她先入职,后面再给她招人,所以她自嘲为“光杆司令”。

其实只要看下这篇《国企新成立的子公司,也算国企吗?能不能去?》,就知道国企的互联网子公司,开了之后很少能成功的。原因也写了不少,主因是开了就是为了关。开一个公司到最大规模比如1000人,其中大致50人来自总部,150人是内推进来有些关系的人,从非公开渠道来入了职,300人从公开渠道通过人事招聘进来,其余500人则通过劳务中介公司去招外包员工来此打工。此过程快则1年、慢则5年,达到最大规模后,就开始逐渐关门。

最后,1000名员工,哪里来的就回哪里去,那50人还被总部收回去,其他950人都被辞退或者裁员。整个公司通过这几年的成立到关门,总投资比如10个亿,这就是花钱项目。有钱花出去,就有模糊地带,何况好多个小目标的钱需要几年内就花出去。到了这里,大家也能看出来,搞个互联网子公司,其实就是为了花钱,并不真的指望赚多少或者所谓的“永续经营”。

所以,这样的互联网子公司,实际上就是项目公司,类似民企创业公司,只是求职者的一个短期解决就业问题的载体,但不适合也不能长待。



“刚入职第一个月向老板和其他部门负责人了解公司过往业务、未来规划和目前数据都拿不到。”

创业公司,哪有啥过往业务、未来规划、目前数据,你拿不到是正常的,因为本就没有。不过为何会建立这个公司?肯定是有文件的,其实就是发起人当初做的PPT以及给集团总部画的饼,不过这些材料需要用心去找才能找得到,有些是保密状态。

主导建立这个子公司的人,肯定不止一个,他们是个团队,肯定做好了几年盈利的计划,也写了未来预期,比如年赚几个亿或者2030年上市等计划。你在内部,真想找是能找到的,只不过这些材料是机密,一般不轻易能拿得到。你应该是外招的经理,大致刚好达到了获得这些资料的级别。之所以你现在没找到,是因为你还没找到合适的人去要。

“向老板提过无果,似乎这里的风格就是无规划无总结的粗放式管理。”

你这里说的“老板”就是你的直属领导,你仍然沿用的外企中对上司的称呼。

你的领导应该就是这家子公司的头头,总部派过来的,他招你进来,是要你从0到1去搭建平台,开始争取到更多客户和项目。你所谓的“业务、未来规划和目前数据”,领导正在指望你给他,你反过来去问他要,显然他是没有的。

创业公司刚开始时,就是5个总部来的人作为各部门的管理者,接着开始招人,然后招来50个人并最终达到比如1000人的规模,人头到位就大致行了,完成任务了,这也叫排兵布阵。你就是领导招进来负责销售和市场的经理之一。不过暂时还没给你招手下,也就是招销售员。

“本以为是放养期,但入职一个月老板已经开始敲打我尽快出成绩。”

是的,老板当然需要成绩,他主要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你能有好的消息、新的客户、大的订单等等,就都是成绩。哪怕你也画个大饼,做个好看的PPT,加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你这就做到位了。



“我老板是多年这家国企背景,后去了互联网公司做GR,近两年回到国企做子公司CEO。”

容易看得出来,你的领导大致是大学毕业后校招进了这家国企,待到35岁总觉得要出去闯荡下,抱怨穷得太稳定,所以他跳进了民营互联网公司,主要做GR,其实就是政府关系经理。民企做生意、办厂、开公司,免不了需要跟政府部门接触,所以他当初在国企的七八年工作经验被互联网公司看中了,入职正好做个政府关系经理。

当然民企站稳脚跟后,觉得这个政府关系经理没啥用,就准备砍掉,正好你的领导待了几年也没适应民企的风格,尤其强制免费加班,你的领导待不下来,又重新找了国企老领导,想回来。终于逮住这次新建互联网子公司的机会,他如今38岁,比你还小2岁,回来直接做了子公司的CEO,说明他的老关系还在,而且级别不低。

“我现在的难点是:

1)老板希望我做的是这里没人做过的,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布置工作时非常含糊,我去问他框架要求,他以自己不管具体事物为由不耐烦。我如何快速摸清他想要什么?减少来回反复试错 ”

是的,他好不容易逮到再回国企的机会,职位还不低,从民企的一个普通经理变成了国企子公司的CEO,这是一把手了。

遂他开始排兵布阵,招贤纳士,公开招聘,这就将你招进来了。你面试说得天花乱坠,说自己当初做市场总监多么牛逼,现在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个施展拳脚的地方就行了,过去年薪60万,现在只要三四十万也行。所以领导就给你安排了销售经理的岗位,暂时不需要你带人,先要你入职就行,他需要你在这个位置上。

本身现在就是创业公司,产品、客户、流程等等都还没有,招你们进来就是需要你们来建立产品序列,做好产品的研发,然后知道如何去推广并开发客户,最后做好尾款的催缴工作,如果能给客户提供合适的售后服务方案,则更好。

你是这个计划中的销售经理之一,你要去配合研发部提供市场上紧俏的商品。你要去拓展新的客户,最好签下订单,领导正在等你的好消息,关于客户和订单的好消息,而不是等你来问流程。招你来做事的,也是要你提供成功故事的,而不是招你进来反问的。

领导正在考验你,而且已经有些发现他招你貌似是招错人了。其实,他应该招民企尤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产品工程师、设计师、营销主管,而不是招你这个外企的总监。外企的总监,说实话,已经开始啥都不做了,开始眼高手低,动手能力比较弱了,对一线业务和客户都不甚了解。

“2)按说刚到新公司不应该做打破原有体系的事,但老板一再强调我们是互联网公司,要求我快速拿出变革方案。”

让你拿出变革方案,就是告诉你,你别去追问过去的流程、业务和客户以及各类数据,你就当做过去不存在,从现在才开始。你要去制定方案,从你做起,你做成了,你就是流程,目前我们还没有流程、客户甚至产品和业务,就等着你来开个头。

“但其实这里各方面条件和老板指挥的方向跟市场逻辑相悖,同事节奏缓慢,我该怎样才能存活下来”

你可以提供点跟市场逻辑不相悖的方案哪怕提案,先画饼也行。目前这个子公司最近3年应该都属于投资阶段,总部没想着这么快就赚钱盈利。

你要学会做历时1年、2年甚至5年的宏伟计划,学会画大饼,做好PPT,列好所需要的工具、软件和专业的人才需求方案,这样上面就帮你招人去了。不替你招人,就没有业绩进展,你要反过来去提要求。

如此,你画了未来好几年的大饼,那眼下你才半年的试用期,就更容易度过了。



“3)来了一个月发现老板想用我做资源整合和做销售。但前者这里衙门林立、利益争斗、关系复杂,听同事们说很难合作。我一个对体系完全陌生的空降兵光杆司令如何做好?后者我之前没做过销售,在公司产品弱,对我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打开局面?”

是的,总部来的人已经占满了各个部门的领导位置,他们也在忙于招聘本部门的员工,到市场上去挖人是免不了的。他们确实没时间来搭理你。

当初领导招你进来,就是想利用你上家外企的客户资源、产品及其价格等信息,也确实是招你进来做销售经理的。所以才叫“资源整合”,是要你带来客户,并且自己做销售。

你的领导一直在这家国企待着,只是中间出去做了两三年公共关系主管,他没有外企经历,所以他应该觉得你外企的“市场总监”就是销售总监。将你这个来自没落外企的销售总监招进来,做我们国企子公司的销售经理,我们赚了......这是他的直观感觉。

我建议你,既来之则安之,就好好做个销售经理,没做过也假装自己做过就是了。多出销售预期,多画饼,时不时出差,多多跑跑大客户,做出比较上进和精益求精、没功劳也有苦劳的样子。

公司产品弱,你就出一份同行强势产品的报告,里面列举行业巨头和外企巨头的同类产品,比较下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向研发和产品组去推介,让他们配合并开始搞新项目,上马更强的新产品。

以上这才是务实的,而不是像个孩子一样去抱怨“这里衙门林立、利益争斗、关系复杂”,去听同事们说这里那里都“很难合作”,满口说自己对体系完全陌生、之前没做过销售,抱怨“公司产品弱”,说公司对你信息不透明......你等、靠、要、怨,你这哪是个总监的悟性。



“4)试用期、绩效奖金、核心业务评价体系、团队设立都没有设定清晰的标准,我是否该向老板明确?谢谢”

你外企500强的大公司病来了,既然这里没有试用期的明确规定,你担心什么呢?自然入职就度过试用期了。

绩效奖金没有明说,你可以去找人事经理,不要啥都问你的领导,他是CEO,当然很忙,还没空来在你的绩效奖金上做文章。

你没做过销售,你为何知道核心业务评价体系呢?你先来点潜在客户名录、已拜访客户清单、未来需要拓展的潜在客户清单,在公司缺乏对你的业绩评估的标准之时,正是你可以充分发挥水平的时候,天马行空一点也没问题,多多画饼,多多参与,多多出差和忙碌,多开会议。你除了会做报告画大饼,就是要学会做演员,表现得很忙碌即可。

这是个创业公司,啥流程也没有,需要你来走通流程,需要你去带团队,所以你可以申请招新人,找更专业的被互联网巨头裁了的人,他们也是你的领导本该招进来的人,哪知道误将你招进来了。你有了手下员工,就可以学着你的领导去逼着这些互联网行业的员工来交成绩了。他们是专业选手,他们有他们前东家的流程和项目经验以及客户名单。

有了这个过程,你才能跟人事一起,来设定一个相对清晰的人才评价和提拔标准。你现在找你的高高在上的CEO领导来要求明确以上这些本就没有的体系、流程和标准,你是讨他骂啊。本就没有,如何明确?何况他这次重新回这家国企,就是准备躺平到退休的,你却来烦死他,那么招你进来干嘛的呢?

你这次的挑战还是巨大的,你来自好几年没事干的撤资外企的闲职岗位,没有去私企、民企、互联网巨头你是知道自己不能吃苦,但却被国企的创业子公司当做经验丰富的销售总监招了进来。

你尽量按照我说的去做,否则国企创业子公司真的是会裁员的,你的领导说年底要裁员,所言不虚。他从外面能再进来,之所以让他二进宫,不是他关系多么硬,而是他立了军令状的,他向上保证了接下来每年甚至每个季度、每个月份的销售额、利润、客户数、拜访数、市场预期值等等指标。

他等着你这样的手下向他提交这些数据,但你悟性不够,反而来问他索要这些数据,还问他你该如何做。他当然只能对你之乎者也、含糊其辞,他没有骂你已经算仁慈,因为你向他问的,正是他想问你要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