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被问:“这复古小摩托是啥?怪好看的!”——它叫本田Cross Cub,江湖人称“越野幼兽”。圆眼LED灯、钢制挡泥板,配上跨界风,城里遛弯野地撒欢两不误。小姐姐们爱它萌中带飒,而我这个老机车党,却在它身上看到了另一个影子:30年前的嘉陵摩托。
一、幼兽爆火,复古潮背后是集体记忆
新大洲本田投产的幼兽,价格1.3万到1.4万元,油耗低到百公里1升多,四速循环档不用捏离合,对新手友好得很。但真正让它出圈的,是那股子“旧味道”——硬朗线条、机械感仪表、甚至联名熊本熊的迷彩座椅,像极了80年代风靡全国的嘉陵CJ50。
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但70、80后一眼破防。当年嘉陵CJ50,方头方脑的铁皮车身,“突突突”的发动机声,是改开初期“万元户”的标配。我爸那辆嘉陵,后座载过全家五口人,车筐里塞过菜、扛过煤,甚至接亲时绑过大红花。一辆摩托,撑起一个家的生计与体面。
二、嘉陵摩托:从洋务运动血脉到国民神车
说来,嘉陵的历史比我们想的更厚重。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洋务运动——187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造枪炮、学技术,埋下中国工业的火种。百年后,嘉陵接过这火把,在80年代引进本田技术,造出CJ50,让摩托车从“军工厂专属”变成“国民交通工具”。
那时中国刚开放,摩托是“速度与自由”的象征。嘉陵CJ50售价不到3000元,却是普通家庭几年的积蓄。即便如此,大街小巷仍被它的身影填满。一辆嘉陵,承载着人们对现代化的全部想象。
三、40年摩托史,照见中国崛起
从嘉陵到本田幼兽,变的是技术:当年CJ50百公里油耗2升,如今Cross Cub干到1升;机械表盘换成了液晶屏,脚踏启动升级为电喷+ABS。不变的,是摩托代表的务实与浪漫。
而中国摩托产业,也从“仿制本田”到“反销全球”。去年,中国摩托车出口量破1000万辆,碾压日本成世界第一。嘉陵虽已式微,但力帆、春风、钱江们正带着电动摩托、公升级ADV,在国际赛场和欧美街头刷足存在感。一辆车,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背后是40年国运的狂飙。
结语:摩托不老,只是换了种方式陪我们成长
如今骑上Cross Cub,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坐在嘉陵后座,攥着父亲衣角的日子。那时觉得摩托是“远方”,现在明白,它更是“来路”——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到改开后的奋斗史,再到今天的文化自信,两个轮子滚过的,何止是路,更是一个民族的突围与超越。
所以啊,年轻人们,若你爱上幼兽的复古范儿,不妨问问父辈:“当年,你们是不是也有一辆‘嘉陵梦’?”
(本文标注插图均为示意,历史图片请读者脑补情怀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