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之时,萧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且位列上将之首,因此民间普遍有“萧克镇上将”的说法,但实际上,上将是没有排名的,所有上将均为平等、平级关系,至于“萧克镇上将”这个说法自然也是不成立的,其中有3位上将萧克就“镇不住”。



这第一位就是邓华将军,他1927年加入中共党组织,随后参与了北伐战争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爆发后,他又跟着陈毅陈老总上了井冈山,遂被编入红四军,历任排长、营长等职务。抗战时期,邓华在八路军一一五师担任团干部,他先后率部在晋东南、晋察冀等地从事游击战争,多次击败日伪军,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邓华以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身份出征朝鲜,随后他协助彭老总策划了五次大规模战役,通过穿插、分割、包围、歼灭等方式重创强大的联合国军,有力的保全了朝鲜政权,维护了红色阵营的利益。1952年初彭老总因身体原因离开朝鲜,返回国内休息、疗养,邓华随即接过志愿军的指挥权,并独自指挥了五圣山战役、明洞战役、金城反击战等战斗,累积歼敌十万余,创造了辉煌的战果。而反观同时期的萧克,已经基本脱离了一线指挥岗位,转往后勤监察单位工作,无论是职级还是政治影响力均无法和邓华相提并论,因此他根本“镇”不住邓华。



第二位是周士第,他可谓是中共的“元老级人物”,早在1922年便开始从事左翼活动,帮助红色阵营对抗封建、帝国主义势力。1924年,周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深造,毕业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亲卫,并参与了省港澳大罢工以及平定广东商团叛乱的行动。北伐战争爆发后,他被编入北伐军西路军担任营长,并在湘南战役、武汉战役中立下大功。

土地革命爆发后,周士第先是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地下活动,继而又前往中央苏区工作,历任红军团、师级首长。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周士第均有亮眼表现,是人民武装的中流砥柱、肱骨战将。而萧克虽然也是黄埔出身,但他是第四期学员,资历远不及周士第,见了周还要叫一声“学长”,完全不存在“镇得住”这种说法。



最后就是韩先楚,他是四方面军的老将,曾在鄂豫皖苏区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抗战时期,韩先楚出任八路军某团团长,长期率部在晋东南一带活动,曾多次配合国民党军打击、牵制日伪军。1938年,韩先楚奉命在长乐村一带截击一支两千余人的日军,他充分利用我方熟悉地形的优势,一边构筑阵地和敌人拼消耗,一边派遣区小队和民兵在侧翼袭扰敌人,分散其注意力。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韩先楚甚至亲自上阵,提着一柄大刀和敌人展开惨烈的白刃战,一连砍翻了三个日本鬼子,其他八路军战士见状士气大振,纷纷和敌人浴血搏杀,最终成功将对方击退。



解放战争时期,韩在东野担任纵队司令员,此时他的指挥能力已经炉火纯青,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置战场上发生的所有意外情况,做到“稳如泰山”,而他的部队更是东野的“绝对主力”,每次出击都能所向披靡、大获全胜。

建国后,韩先楚在中央军委的授意下,抽调数万精锐部队,组成了一支“特别兵团”,专门训练海战与登陆作战,准备跨海进攻国民党军控制的海南岛。1950年,“特别兵团”整训完毕,随即乘坐反木质帆船漂洋过海直扑海南岛,仅仅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击溃了守岛之敌,解放了整个琼岛。单看战功,韩先楚明显是高于萧克的,而萧克的革命资历比韩先楚要高一些,两人算是旗鼓相当,谁也镇不住谁。



最后我们再介绍一下萧克的后半生,他在50年代下旬意外卷入了反“军事教条主义”的风波中,随即被调离部队,转往行政部门任职。1966年动荡降临后,萧克又遭到了居心叵测的迫害,受了不少委屈和苦楚,一直到动荡结束后,他方才恢复军职。萧克晚年醉心于文学创作,他先后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有一本长篇小说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可是我国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由此也从侧面反映出萧克的文学素养有多么深厚!2008年,萧将军因病去世,时年一百零二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