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届十二中全会,于1968年10月在北京召开。当时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时代背景原因,部分中央委员不在工作岗位上,甚至被下放劳动,所以这次大会的有效人数不足,不得不另想办法,通知一些原本没机会参会的干部来北京。



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做出了特别指示:通知邓华同志,从四川过来开会。对于邓华这个名字,熟悉军史的朋友不会感到陌生,五十年代他接替过彭老总,在志愿军司令部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半段进程,功劳是很大的。

1955年,邓华还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同时担任副总参谋长和沈阳军区司令员,军内地位突出。那邓华为什么没机会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还需要伟人特批才能进京呢?



其实邓华一直具有中央委员身份,严格意义上,不能说他没资格参会。只不过这时候的邓华,顶着所谓的“右派”帽子,在四川当副省长。像他这种情况,相当于是个“挂名”委员了,没有特别通知的话不会进京参加大会,邓华工作十分低调,已经多年没去北京。



原因在于1959年夏季,邓华受到彭、黄二位老首长的牵连,被批判撤职。那时彭德怀针对大跃进运动提了意见,导致身陷旋涡。邓华倒是没提什么意见,但相关问题扩大化后波及军队,他在军事生涯中跟彭老总有过密切交集。邓华坚持不肯就军队事务批判彭德怀,最后自己也成了“军事俱乐部”的一员,被迫做出检讨。



这就非常可惜了。原本军事才能出众,又有着过人战功的邓华,很有可能在军队中获得更大发展,甚至成为人民军队的栋梁,结果却因为意外因素,提前结束了军事生涯。他在沈阳待命一年多,才获得新的工作机会,但被调离军队是板上钉钉的。

其实毛主席很欣赏邓华,不希望他被一撸到底。所以邓华虽被降职,但获得了担任四川副省长的机会,保留汽车、警卫、厨师等生活待遇。相比起情况类似的将领,邓华的条件已经要好很多,这离不开主席的照顾。为什么毛主席如此在意邓华呢?



早在红军时,邓华上过井冈山,属于典型的“双红一”干部。毛主席对他非常了解,印象也很好。1944年毛主席在延安,专门请邓华到家中吃过一顿便饭。他俩是湖南老乡,都很能吃辣,所以主席特别嘱咐炊事员,菜里面多放红辣椒。

吃饭时主席意味深长地说:我看你邓华,还是对井冈山有感情!这其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叙旧之词,体现着主席对邓华革命经历的认可和称赞。



抗美援朝中期,邓华曾主动给中央发报,建议让身体康复的名将粟裕到朝鲜主持大局,称自己的能力难以接替回国的彭老总。邓华既是自谦、也是高风亮节。但毛主席明确回复,就是要让邓华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中央对粟裕另有任用。

后来粟裕被调到总参,当副总长、总长;邓华则一直在朝鲜前线指挥大军,与强大的联合国军对抗,坚持到了战争结束,可见伟人对邓华的高度信任。



六十年代邓华到四川任职后,毛主席也没有忘记他。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前,主席看到参会的中央委员名单里没有邓华,便特意点了邓华的名,叫他来北京。中央委员那么多,伟人能一下子想到邓华,可见心里一直记挂着。



而真正到了开会的时候,毛主席还专门巡视了一下会场,大声问了句:邓华同志到了吗?听见主席点自己的名,邓华一股热血涌了上来,脸涨得通红,举起手高声答道:主席!我来了,我在这里!毛主席看到熟悉的面容,满意地笑了,也朝邓华招手示意。

毛主席如此关爱邓华,令原本对他还有些避讳的老战友,态度也好了不少,对邓华嘘寒问暖。甚至有人邀请邓华,开完会在北京多住几天、游玩一下,但被他婉拒了。九年后的1977年,已经67岁的老将军终于奉命调离四川,回到钟爱的人民军队工作。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