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平定县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位退役老兵掏出优待证刷卡,“滴”的一声后,车内响起了清脆的提示音:“致敬老兵!”这简单的四个字,不仅让车厢瞬间充满暖意,也让这位老兵的眼眶微微湿润。这个场景被央视报道后,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里,有人感慨“这是对军人的最高礼遇”,也有人追问:“我的优待证还在抽屉里积灰,是不是也该拿出来用用了?”


事实上,这张小小的红色卡片,早已不是一张普通的身份证明。从2022年首次发放至今,全国已有超过2000万退役军人领取了优待证。但数据显示,仍有近三成持证人未激活证件,使用频率更是不足五成。这张凝聚着国家和社会心血的卡片,为何被束之高阁?激活它、使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河南洛阳,一位老兵因优待证消磁无法补办,跑遍银行和退役军人服务站才解决问题。工作人员的一句话点破关键:“激活是第一步,它不仅是身份认证,更是连接优抚资源的桥梁。” 如今,全国多地已明确要求:优抚补助金必须通过激活后的优待证发放。例如福建福州,电子优待证上线后,持证人不仅能随时“亮证”享受服务,补助金到账速度也从过去的“月结”缩短到5个工作日。这背后,是金融系统与退役军人数据库的深度对接——激活后的卡片如同数字身份证,让每一分优抚资金精准抵达最需要的人手中。


2024年,一位退役军人在四川某景区使用优待证免票入园后,随手拍下视频发到社交平台,意外引发数万转发。评论区里,有人惊讶“原来这里也能用”,更多人开始分享自己的“优待地图”。这种自发的传播,恰恰揭示了优待证使用率低的深层症结:不是退役军人不需要,而是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能怎么用。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有1600多家A级景区对持证者减免门票,中国石油、邮政等20家企业提供加油、快递优惠,甚至平定县的公交车都在用语音播报向老兵致敬。每刷一次卡,每享受一次优惠,都在为这个优待体系注入活力——数据会告诉政策制定者哪些服务最受欢迎,哪些领域还需加强。

在黑龙江逊克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冒着零下20℃的严寒,带着移动设备进山入户,只为帮老兵激活优待证;浙江慈溪的银行职员蹲在八旬老兵家的炕头,手把手教他操作反诈APP,生怕老人被骗。这些细节透露出国家推进优待证使用的良苦用心:它不仅要成为政策工具,更要成为情感纽带。当一位老兵在超市结账时亮出证件获得折扣,当他在医院窗口享受优先服务,那一刻的“被看见”,远比物质优惠更能抚平岁月里的遗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双拥工作机制”,福州电子优待证的上线、平定县语音播报的普及,都在印证这个趋势。有观察人士发现,新一代退役军人已开始把优待证和手机里的电子证件包并列存放——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观念的革新。当“激活率”变成衡量城市温度的标尺,当“使用频次”成为检验政策成效的KPI,这张卡片承载的,早已超越个体福利,而是整个社会对军人价值的重新认知。

此刻,或许该翻开抽屉,取出那张红色的证件。激活它,是对自己光荣岁月的确认;使用它,是在为后来者铺就更宽广的尊崇之路。毕竟,一个懂得致敬英雄的民族,永远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