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自己,大学生可能认为为父母养老也很重要。其实从更具发展意义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后代积累资本。以前有一个清华的女生说,她全家三代都曾在清华就读。
因为有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助力,她从小就能在清华读幼儿园,最后被保送到清华也相对容易,全家人似乎颇有门路,一切都轻车熟路。但大多数普通人无法让自己的孩子一步就上清华,不过至少可以先搬去北上广等大城市努力挣钱,让孩子的生活得到改善。
老辈人说得没错,“多生娃”再次被高收入家长接受:早想明白就好了!
现在相信很多家长的首要观念就是不能随便多生二胎、三胎,都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人已经很不容易,现在是追求质量的时代。以前孩子多是因为他们能否存活是未知数,所以需要多一些数量基础。
而现在家里有孩子,人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学历和职业,供一个孩子上985,可能会耗费不少父母一生的心血。有一个来自杭州的32岁爸爸真诚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家里有一个5岁的孩子。
以前父母工资高时,孩子不仅要上学,平时还要去网球班、情商班和少儿编程班,每个月加起来将近5000多元的花费。这或许就是现在大城市教育孩子的常态,学科类补习班已不是主流,真正比拼的是这些特殊才能。
能力越多,以后就越有可能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是他的新工作月薪降至30000元一个月,那还有必要给5岁的孩子继续报这些兴趣班吗?这个时候有网友提出一个说法,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老一辈人总结的经验教训,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深刻的道理。
这位网友说,不如把鸡娃的钱省下来,多生几个孩子,全程紧盯公立义务教育,在大城市完全不搞鸡娃那一套。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最后的收益永远比盯着一个孩子的收益大,而且风险小。
一个孩子没考上985,那又如何?在父母素质较高、教育水平能跟上、家庭环境不错的情况下,多生几个孩子,说不定其中就有一个能考上985。一个孩子考上名校,大学毕业后就能帮扶其他家庭成员,家里也会越来越好。
有人说,其实这样一看,全红婵家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只生一个孩子很难培养出世界冠军,但生五个孩子可能性就大了。于是在大城市,似乎这种观点也越来越被家长们认可。不过现实和理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家长是双职工家庭,以现在教育的竞争压力来看,生的孩子越多。
可能每个孩子都照顾得不精心,学历可能一个比一个低,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本来父母给自己养老的同时,顺便解决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问题就行,而现在可能要给家里好几个孩子买房,还得扶持这些不太争气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未必就是成功的。
教育成本可不是说一个孩子是一倍,两个孩子是两倍这么简单。而且教育的过程也不是从孩子一开始就规划好,直到他 18 岁就确定不变了,不是每年投资一定的金额就行,以后的变数有很多。
比如现在会发现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了,不是孩子生下来让他好好学习、拿高分就行,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得跟上,所以平日上这些补习班确实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