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灯和鲜花围绕下的烈士陵园

3月23日晚8时许,广西那坡烈士陵园,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奏会开始了。60岁的朱豫强鼓足腮帮子,用萨克斯吹奏《怀念战友》《祈福》《我的祖国》等歌曲,声音低沉、婉转而悠长,曲调在方寸之间的坟茔墓碑前,久久盘绕。久久盘绕着的,还有鲜花、美酒和香火。瞬间,这座偏居一隅的陵园在长明灯的映照和鲜花的烘托下,暖意融融。

演奏结束后,长眠于此的战友无法再用掌声来回应朱豫强的付出。但他默默收拾乐器时,一旁的烈属涌了上去,紧紧抱着他说:“谢谢你!”

这是朱豫强广西之行的第一场演奏会,但并不止于此。3月23日至30日,在广西6个边境县(市)的8座烈士陵园里,朱豫强一次次吹奏着前述曲目。

3月27日,南山烈士陵园内,一些通过直播看到演奏的战友敲出这样的字句:“山高水长,路途遥远,我们年事已高,感谢你们代我们去看望战友……”朱豫强见状,转身给朱豫刚深鞠一躬,算是把线上战友感激的话语转给了哥哥。可他再次抬头时发现,泪水已盈满哥哥的眼眶。

朱豫刚掏出纸巾,悄悄擦拭。“我弟在吹奏时,直播的灯光恰好打在一座墓碑上,我看到一名烈士的照片,他脸庞稚嫩,牺牲时才19岁……”朱豫刚颇有感触地说:“那是我们的青春啊,仿佛40多年前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就在昨天,但我的弟兄已经牺牲了。”

在过去40多年里,每到春天,朱豫刚都记得和战友们曾有个“春天的约会”:每年清明前夕,到位于广西边境的烈士陵园内,看望长眠于此的战友们。

今年清明前夕,朱豫刚又一次赴约。朱豫刚曾入选“中国好人榜”,获评长沙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01

一句战场的约定

一场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

3月31日,完成广西边境8座烈士陵园的祭扫后,朱豫刚一行30多人以南宁为集散地,各自奔赴在归家的路上。这是自1984年以来,朱豫刚连续42年到广西边境的烈士陵园为战友祭扫。


▲在烈士陵园内,朱豫刚为烈士擦拭墓碑

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祭扫,源于他和战友在战场上曾许下的约定。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场战斗中,战友王幼连对朱豫刚说:“这场战斗会打得很残酷,我们要有个约定才行,就是谁牺牲了,活着的人要帮忙照顾一下对方的父母,然后每年到广西扫个墓?”朱豫刚说:“没问题!”“见到周幸福时,你也和他说一下。”临走前,王幼连又补充了一句。

回到阵地,朱豫刚把这个约定告诉周幸福,周幸福说:“这是好事,我也参加。”当时,广东的一名新兵叫高俊震,他听后说:“我也参加行不行?”朱豫刚还是那句话:“没问题!”就这样,朱豫刚和他们3人有了个战场约定。

战斗打响后,周幸福牺牲了。紧接着,朱豫刚亲眼看到高俊震在一枚炮弹中丧生,他自己也被一枚炮弹炸得七窍流血,陷入昏迷。经抢救,朱豫刚醒了过来,但他肺部和肾脏受到重创。几天后,坏消息再度传来,王幼连也牺牲了……朱豫刚成为这场约定的唯一幸存者。

1982年,19岁的朱豫刚离开部队,回到湖南长沙老家苦读两年,之后考上大学。1984年,带着录取通知书,横跨1000多公里,他从长沙来到广西凭祥,在祭扫3位战友的同时,也告诉他们自身近况。

1984年,朱豫刚乘坐的是武汉至湛江的绿皮列车,早上7点多,他从长沙上车,次日凌晨2点多,火车抵达广西的黎塘火车站。之后,他从黎塘镇坐了2个多小时的大巴车赶到南宁火车站。“幸运的话,当天可以赶上从南宁火车站开往凭祥的大巴,那趟车早上7点多开,赶不上就只好在南宁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再坐大巴到凭祥,一般下午4点多就到凭祥了。”朱豫刚说,光是在路上,当时一个来回就耗费4至5天。

“来到凭祥后,还要走十多公里山路。路上,我买了两瓶桂林三花酒和一把香蕉后赶到烈士陵园里,把香蕉摆好、酒倒好后,我就坐在战友坟茔前和他们聊聊天。”朱豫刚说,此后每年清明前夕,他都来到陵园看望战友,和他们诉说过去一年的变化。这些年,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他尽力帮牺牲的战友照顾其年迈的父母。

02

一声声碑前的哭泣

一场场更大规模的祭扫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朱豫刚不仅祭扫上述提及的三位牺牲的战友,也祭扫其他熟悉的战友,甚至扩大到三位战友安葬所在地的整个法卡山英雄纪念碑园内的154名烈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朱豫刚(左一)在广西边境陵园祭扫时,和烈属等一起合影

“条件不好时,我就买一些香和简单祭品,条件好时,我尽量给他们献上香喷喷的鲜花。”朱豫刚说,更大规模的祭扫始于1999年在广西匠止烈士陵园的偶遇。

那是1999年3月下旬的一天,朱豫刚在匠止烈士陵园给熟悉的战友祭扫时,碰到一位来自广东潮汕的老母亲,她带着小儿子和儿媳妇来祭扫。当时,老母亲对着墓碑自说自话,朱豫刚听不懂她的口音,广西凭祥群众向朱豫刚翻译那位潮汕母亲的话——

“儿子啊,你牺牲20年了,我第一次来看你。对不住了,路途遥远,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听到翻译出的这些话语时,朱豫刚忍不住哭了。

当这位老母亲踉踉跄跄走下陵园的阶梯时,朱豫刚大步迎了上去说:“老母亲,这里面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的孩子,也都是我的战友和兄弟!以后,你来不了也不要紧,我帮你祭扫!”


▲3月30日晚,朱豫刚率队祭扫下的防城港城北烈士陵园

这样,2000年开始,朱豫刚买了个大花圈和一捆香去祭扫匠止烈士陵园里的所有烈士。后来,随着条件好转,朱豫刚都给他们买了鲜花,点上长明灯,换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他的祭扫范围不断扩大。三年前,进一步扩大到位于百色市境内的那坡烈士陵园和靖西烈士陵园。到今年3月,朱豫刚的祭扫范围再次扩大到防城港市境内的城北烈士陵园。

至此,朱豫刚终于完成对在广西境内8座烈士陵园近8000名烈士的祭扫活动。这8座陵园,横跨崇左、百色和防城港3个地级市的6个县(市)。朱豫刚的祭扫成员,也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祭扫活动

每年3月,朱豫刚会把手头工作提前安排好并购买大量鲜花和长明灯。随后,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广西,一同祭拜战友。“今年,我从云南等地购买13万枝鲜花并将它们扎成近8千束花,100多个花篮。”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朱豫刚把他弟弟朱豫强也叫来。朱豫强小他2岁,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平时喜欢吹奏萨克斯。今年,为给战友们演奏好这些曲目,他让朱豫强特意提前半年专门训练吹奏《怀念战友》等曲子。


▲朱豫强吹奏萨克斯

提及这样做的原因,朱豫刚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托起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带着感恩的心,走进烈士陵园,祭拜英烈。”

03

一辈子的牵挂

一次次不由自主地奔走

不少朋友也劝朱豫刚“放下”,因为“走这么多年,也够了”。但朱豫刚做不到,他说,这40多年来,回到广西给战友祭扫已成为习惯。“每年清明前夕,我的脚步就不由自主地朝广西这边走。”朱豫刚说,“此刻,放下所有,我只想回到和战友曾战斗过的这片热土”。

劝朱豫刚“放下”是因为感觉他为此付出很多。“我之所以还能来看望他们,就因为有他们的牺牲,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说,“和战友的牺牲相比,我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这里毕竟有我和他们的青春与热血”。

何况,每次走进烈士陵园,对朱豫刚来说也是充电,汲取正能量。“每次祭扫结束返回,我又可以满血复活地投入工作中。”

“对我来说,除了工作,祭拜战友就是最重要的事。”朱豫刚说,在微信朋友圈,他每天都转发5至6条怀念战友的视频或文章。一开始,别人感觉“不正常”,但如果有一天他迟发或不发了,朋友就会给他私信:“怎么了?你是不是生病了?”朱豫刚笑着说,“如今,我哪天不发朋友圈怀念战友了,他们反而感觉不正常了”。


▲朱豫刚

甚至,同一条视频,朱豫刚也会反复转发。“有时,我看他朋友圈转发,就点进去想点赞,结果发现,我以前点过赞了。”退役军人关木戈说。

“确实,有的视频,我一年就转发了40次。”朱豫刚直言,每天,他都像打鸡血一样,在转发相关视频和文章中,不断传达其对战友的思念。


▲壮乡儿女穿着民族服装参与祭扫

在湖南株洲,朱豫刚还建了个微缩版的英烈堂。“安葬在广西边境的7000多名烈士的名字都被记录下来,”朱豫刚说,哪怕有一天走不动了,也还可以就近和弟兄们说说话。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韦星 发自广西

编辑 郭宇 责编 魏孔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