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振军)“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不只是祭祖、踏青这么简单。”4月4日下午,盐城民俗学者王登佐在参加“弘扬清明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清明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时,给广大书友和市民详细介绍了老盐城人过清明节的各种习俗,让人受益匪浅。“表达心意和孝道不必拘泥于形式,要与时俱进。”王登佐说。


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扫墓祭祖是清明节老盐城人最重要的习俗。待及清明时节,各家各户都要上坟烧纸,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如果是新坟,家里人还要把酒菜拿到坟前进行供奉。”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说。其实,古代清明节的活动是相当丰富的。比如唐宋时期,人们有扫墓、改火以及斗鸡、蹴鞠等活动。到了元代,改火渐渐淡出,出现了射柳(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明清时期,普遍盛行迎城隍祭厉坛。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此外,无论大家小户这一天都要在自家屋檐下插上柳树条,谓之“消灾避难”;到郊外春游踏青、拔茅针、放风筝等;各种植物开始抽芽萌发,青草开始染绿大地。先民自然能在万物生发中发现吃的机会,于是做出了艾饼和青团等时令美食,配上时鲜蔬菜等。白居易诗云:“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清明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如今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王登佐认为,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流传下来的这些习俗,亦应客观看待,不可拘泥,尤其是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主要为了表达后人的心意和孝道。因此,只要牢记先人恩泽,常怀感恩之心,无愧自我,即便有些形式未到,也大可不必自责,或是去刻意而为之。

“固然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也要赋予新的内涵。”王登佐表示,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更健康,与时俱进,并非只有烧纸等传统的祭奠形式。此外,清明节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机会,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

(王璇一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