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傅斯年、顾颉刚创办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强调科学方法与实地考察

扩张中国研究材料和范围

推动中国现代学术走向

科学化、集众化、本土化

它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学术框架,

对后来的中国高等院校、

研究机构影响深远,

学脉传流至今。


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合影

(前排左7顾颉刚,左8戴季陶,左9傅斯年)

1927年11月

中大成立我国第一个

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并创办《民俗》周刊

刊印民俗丛书

主张“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

发掘民众的声音、生活、信仰、习惯

寻找中国下层社会生活之真相


民俗学会合影

(左2商承祚,左4庄泽宣,左6顾颉刚,左8崔载阳,左9容肇祖)

《民俗》周刊广泛刊载民间文学作品、宗教风俗信仰资料及有关的研究文章

钟敬文在《重印 <民俗> 周刊序》中

评价其既是当时整个学会

具有比较显著的成绩的一部分

也是一种历史先行者的试探足迹

当代学人普遍认为

该刊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

的繁荣之路

《民俗》周刊于1928年3月21日创刊

至1943年11月第二次停刊

总计出版131期

其中包括多个专刊,如

“中秋专号”、“神的专号”、

“传说专号”、“歌谣专号”、

“妙峰山进香调查”、“谜语专号”等等


《民俗》周刊创刊号

《民俗》周刊“清明专号”

1929年5月15日

《民俗》周刊刊发“清明专号”

讨论清明的起源

介绍闽南、广东、杭州等地清明风俗

展示了极为丰富的风俗研究参考材料

恰逢清明节

正可重读百年前的民俗资料

重温中大民俗学会的工作历史


《民俗》周刊“清明专号

黄仲琴

黄仲琴主要利用文献

考察清明的起源

说明在汉以前,清明即定为节气

最早见于《淮南子》,与“修田畴”有关

且因寒食与清明相隔仅有二日

寒食因介子推而有扫墓习俗

所以汉以后才有清明扫墓之举

实则清明本身与扫墓无涉

关于历代清明习俗

“插柳”与农事祈愿有关

“踏青”为祭墓之外,士女文人结队出游饯春

“祭孤魂”则沾上官吏、城隍神等政治因素

漳州“食麦饼”风俗则与郑成功攻漳州有关


黄仲琴(1884—1942),名嵩年,号嵩园,字仲琴。祖籍广东海阳县,生于漳州。20世纪20年代曾任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和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编辑。20世纪30年代任香港文化协会委员、福建学校校长。著有《湖边文存》《嵩园诗草》《木棉庵志》《嵩园五十自寿诗唱和册》等。

容肇祖

容肇祖发现番禺和东莞的清明拜山相异——

《番禺县志》载:

“清明有事先茔,曰拜清

先期一日,曰划清

新茔必以清明日祭,曰应清。”

《东莞县志》载:

“俗最重祭清明”。

“新茔初年先期一日,曰偷清

次年则应清而祭,曰骑清

余则于清明日或清明后。”

他从个人经验出发,

介绍了二地的具体的清明习俗。


容肇祖谈番禺的清明


容肇祖谈东莞的清明


容肇祖(1897—1994),字元胎,广东东莞人。1927年至1933年,他任职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主要集中于开拓性的民俗学工作与研究,成为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起者、领导者和奠基人。其著述收录于《容肇祖全集》,被誉为“明代思想史泰斗”。与其兄容庚、妹容媛被称为“东莞容氏三杰”。

袁洪铭

同为东莞人的袁洪铭认为

各处各地,都有同样的风俗

但东莞清明的风俗中

“插柳”是为御鬼

妇人会“买扇”以扫不吉之事

扫墓祭毕,贴以新利事钱,为“挂纸”

记忆尤深者,为“必吃些卷蒸和白蔗”


袁洪铭(1909-1991),字仲鼎,广东东莞人。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袁洪铭为该会的校外会员,致力研究东莞风俗。曾在《民俗》周刊发表《东莞生产风俗谈》《东莞婚嫁礼俗之记述》《东莞“手”的迷信》等文章。抗日战争前在香港任《探海灯》编辑。1945年与东莞邑人创办东官诗社。1956年经郭沫若介绍,被聘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谢云声

谢云声认为闽南地区的清明风俗

“很是复杂,随地而异”

但流行的风俗大同小异

包括祭祖、踏青、扫墓、放纸鸢、

吹麦箫、食薄饼、制脚目粿、

糊旂、送礼等等

薄饼,又称麦饼、春饼、润饼

在闽南、潮汕等地流行

前文黄仲琴说源于漳州传说

谢云声则介绍了另外一个传说

“在某代时,有个文状元。姓蔡,名莫一。生得不成人形,不知怎样出胎后(就挛了一手,跛了一足,渺目,歪口。)可是他的天资很聪敏,满腹都是文章。十六岁时候,中了进士。十九岁,居然中了状元。……皇帝,(?)重用他,命他为七省的经历,三省的巡按,……日日要办七八省的文书案件,对于一日三餐都忘食了。于是蔡莫一的妻子,想出了一妙计,将她丈夫,那挛的一手,用索子近口角,给以卷的薄饼,以便使他容易就食。后世食薄饼的来源即追溯于此。”



漳州薄饼

潮汕糖葱薄饼

脚目粿现在似乎罕见

且摘录原文窥见一二

制脚目粿:泉州人每在清明节以前,总要做些糕粿,如丝豆粿、咸粿等。其中有一种特别的粿,就是所谓“脚目粿”,这种粿圆形,像小橡球一样大。因为有像脚目,故名“脚目粿”。制法碾麦为粉,和冰糖调搅,然后制成一丸一丸,入鼎炊之。熟后取食,亦须适口。间有置些丝豆馅者,俗谓清明日食此,可以增脚力。此种“脚目粿”置久则坚硬。所以城内人,每称之曰“铁子”,或称为“大一炮丸”云。


闽南地区的粿

送礼:泉州、漳州、同安等处城外,概是农家为多。故关于种田的肥粪,自给是不够的。所以一般农民,都要入城采购。凡是购货长年的,曰“包箱知”。因此每年一到清明,农家必须把那些龟粿送入城去,给肥粪制造厂的主人。而主人则必答以米粉数捆,所谓“礼尚往来”者,是也。即诸戚友在城外的,亦必送礼给城内的亲友。在清明节所制的粿,大都成为圆球形,所以儿童有“炮子放入城内”的讽语。


谢云声(1900—1967)原名龙文,福建晋江人。曾任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厦门分会主任,与著名民俗学专家顾颉刚、钟敬文有学术交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厦门新民书社编译部供职期间,编印有《闽歌甲集》《福建故事集》《闽谚集》《闽南谜语》《闽南风俗》等。

魏应麒

魏应麒报告了家乡福州

祭扫、筍与光饼、菠菠粿、压纸、插柳

等清明风俗

记录了清明当日

路上络绎不绝的祭扫人群

山上“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家中食用祭品,“夜归儿女笑灯前”

介绍了与清明相关的闽剧《墦间祭》


闽剧《墦间祭》剧照

末了,他说:

“一年一度一清明”

“清明无客不思家”

“清明专号”使人世间的天涯游子

苦忆故山的松槚


魏应麒(1904-1978),字湍甫,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中大民俗丛书有其《福建三神考》《福州歌谣甲集》。1935年任中大历史系讲师,出版《林文忠公年谱》《中国史学史》。

民俗是一种民众文化事象

民俗学是一门特别重视资料的学科

资料之学是民俗学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本

《民俗·清明专号》内容亦侧重于资料性

但有历史文献、亲历笔述、田野走访

呈现了“清明节”

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众中

内涵、形式的异同与流变

可见当年的民俗学者们努力

让民众的“面目和心情都可以透露出来”

更为通过“探检各种民众的生活、

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的社会!”

是老中大人留下的民俗研究范例

清明

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之一

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各地清明节习俗多元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更多

有意思的民俗资料

时值清明

让我们也集一期“清明专号”

文案:黄晓玲 肖胜文 郑悦琳

图片:中山大学往期推送、博物馆(校史馆)及网络

排版:赵睿

初审:谭玉华 张诚 陈峻 莫嘉琪

审核:劳楚华

审定发布:吴重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