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天气,忽冷忽热。3月最后一周,北风刮起来了,气温明显下降,最低到0℃。一周时间里,夏甜甜跑了三趟肥城,为了抢救那棵340年的古树。
“古树对生态环保的作用更大,因为年轻树木生长快,消耗氧气、养料多,而古树生长缓慢,固碳的作用相比而言大的多。就像许多老人,要从经济上资助子女,还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付出远大于索取。”3月29日,周六上午,在从济南赶往肥城的路上,夏甜甜说。
夏甜甜是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研究员。2014年—2019年,夏甜甜在韩国东国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学习研究日韩、欧美等国家先进的古树保护案例,其学位论文主题为:基于应力波断层成像技术的古树名木诊断与评价研究。毕业后,她回到山东,进入山东建筑大学工作,以古树名木监测与修复、生态修复为主要研究方向。
古槐复壮嫁接,使用同种类苗木,切削后接入古槐根部,涂抹伤口愈合剂,并对树根喷洒杀菌剂,避免伤口感染。
“古树也是优质的基因库。你想,几百年甚至数千年里,多少旱涝灾害、人为破坏,古树能活那么久,基因都很强大。”同行驾车的张忠峰说,古树的“长寿基因”,对于基因研究、改良苗木品种等科研工作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张忠峰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国测学院院长,是“肥城仪城石坞古槐保护与复壮项目”的总协调,这棵340年树龄的古槐,位于肥城市仪阳街道石坞片区石北村。
上午9点40分,张忠峰、夏甜甜赶到石北村,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项目团队成员已开始为古槐根部做嫁接。
邢世岩(前右一)、夏甜甜(前右二) 查看石坞古槐根系。
“这是抢救,抢救重病号一样,目前看到的,九成的根系都枯干了。”项目技术总监、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邢世岩抚摸着古槐枯黄的树根说现场的村民说,保护复壮团队,就是古树的医生团队。无论给人治病的医生,还是“古树医生”,都有救不过来的病号,“但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去救它。”
石坞古槐处在石北村两条经村道路的十字路口上,近些年,随着车辆行人增多,原先古树周围的土壤越压越实,2年前两条道路拓宽硬化后,进一步影响古槐周围土壤的透气性、散热性,古槐的健康状况明显衰弱。
今年3月15日,我国正式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根据我国现行标准,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树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为三级古树,分别对其实行一、二、三级保护。
石坞古槐保护与复壮项目作业现场,团队成员讨论抢救方案。
石坞古槐保护复壮项目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及科研团队参与,山东兴润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泰安绿康古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负责施工。
“按最初的方案,挖掘土壤的深度是60CM,但是古槐根系枯干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挖到了120-150CM。”泰安绿康古树公司总经理郭松昊说,项目团队像医生给重病号做手术一样,先要看到病灶,他们以古树为中心,下挖一个面积约240㎡的土坑,露出古槐根系,去除已腐朽的死根,找出有活力的树根,嫁接槐树幼苗树根。
对于石坞古槐的根系情况,夏甜甜是最早“看”到的,她负责该项目的监测与方案制定。夏甜甜所在的山东建筑大学古树名木保护团队,使用树木雷达(TRU系统)等先进仪器——相当于为人们做检查的CT、B超——对古树对地下的根系及地上的树干做了全面监测。去年,山东建筑大学古树名木保护团队就对石坞古槐作过临测,今年3月8日、14日,又监测了两次,综合监测结果,得出了包括根系俯视图、密度图在内的详细“体检报告”,夏甜甜对复壮方案进行了调整完善。
从2023年夏天开始,山东建筑大学古树名木保护团队已经为2000多棵古树做了这样的“体检”。这些古树主要来自夏甜甜牵头的泰山景区古树名木智慧化保护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项目计划为泰山景区(包含泰安岱庙、济南灵岩等景区)全部古树名木做“体检”,共计1.8万株,包括“秦松”“汉柏”“望人松”“鸳鸯檀”等23株古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闫润泽使用树木雷达(TRU系统),为济南灵岩一棵古树的树根做监测。
使用树木雷达(TRU系统),为济南灵岩“鸳鸯檀”的树干做监测。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实验室,夏甜甜分析石坞古槐的雷达监测密度图。
“除了自然灾害,目前对古树影响最大的是地面硬化,地面硬化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散热性,尤其夏季土壤温度过高对树根影响很大。”夏甜甜说,根据目前对2000多株古树体验的结果,集中分布于风景区、保护区内的绝大多数古树健康状况良好,保护措施得当。而在城市功能区、乡村道路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硬化地面影响古树保护等问题。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古树保护、普及相关知识,十分必要。
“这是村民的宝贝,活了340多年的老宝贝啊。”今年已近70岁的冯殿齐说,古树是宝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是活着的历史,有生命的“文物”,寄托着一代代人的乡愁。冯殿齐现任泰山古树名木学会会长,负责石坞古槐项目质量管理。
夏甜甜一边用小铲清理保活树根的泥土,一边为参与项目作业的研究生讲解树根的状况。
土壤回填之前,项目团队完成每天作业后要为古树根部覆盖草毡,防止夜间低温冻坏树根。
当地人在知道路扩宽硬化影响了石坞古槐的健康后,心情十分复杂。古槐保护复壮现场,石北村村干部轮流值班,给项目团队当后勤。现场外围施工的工人,有多位是石坞村的村民,年龄都在60岁以上了。半个世纪前,儿时的他们常在这棵古槐下玩耍。现在,他们用小铲清除每一条树根上附着的泥土,小心翼翼地,就像是在病房为自己的家人按摩擦身。
对石坞古槐周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
夏甜甜说,有时为了复壮一棵垂危的古树,付出的成本和人力,可能超过为100棵古树做常规体检和保护措施优化。但只要有可能抢救的,他们都会全力以赴。因为每一棵古树都是宝贵的,而且每一棵树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古树复壮要一树一策,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份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3月29日中午,石坞古槐根部嫁接工作完成,专家们找到一条比较有活力的主根,用削剪后的槐树苗嫁接到主根,共嫁接了12处。工人们已经开始土壤回填,将挖出的原土筛去瓦砾石块——槐树根部培养有益菌群,原土回填有益于根部复壮生长。
“看这12个‘小家伙’能不能把他们的老祖宗复活,这些树枝,能不能长出新叶。”邢世岩说,大家一起抬头,老槐干枯的树枝曲曲折折,在清冽的春风中摆动。此时,天空瓦蓝,阳光灿烂。
(大众新闻记者 卢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