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森林资源丰富 图据视觉中国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壮族自治区面对“山多地少、林情社情复杂、可燃物载量超临界值3倍”的严峻形势,以创新举措织密防控网络,以科技赋能提升救援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森林防灭火之路。
近年来,全区森林火灾起数从2018年的574起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5起,降幅达97%。
源头管控:
从“人防”到“智防”的立体防线
数据显示,广西林地面积超过2.42亿亩,森林蓄积量达9.9亿立方米,但丰茂的植被背后是近100亿吨可燃物的潜在风险,平均可燃物载量达78吨/公顷,远大于发生重大森林火灾30吨/公顷的临界值。同时,清明节、壮族三月三等节日氛围浓厚,人们拜山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等祭祀行为导致森林火灾易发多发。
针对祭祀、农事、生产性用火占火灾成因90%以上的现实,广西打出组合拳:在清明祭祀高峰推行“三集中一置换”,即集中时段、集中人员看守、集中定点燃放,用鲜花置换鞭炮;对农事用火实施“备案制+监烧制”;对炼山造林等生产用火严格审批。
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黄中连介绍称,当地每年均发布总林长令,“对森林防灭火工作进行部署。在防火紧要期实行1/2乡镇干部、80%的村委干部、100%的护林员在责任区域巡防巡护”。2023年以来,全区累计设卡盘查10万人次,排查整治隐患4099处,野外违规用火举报奖励制度让3.2万条群众线索转化为防控实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指挥大厅周炜皓 摄
在广西应急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实时展示着全区火情监测点、实时监控画面、野外用火报备、风险隐患、救火队伍分布及物资装备等信息。全区布设的2176个智能监控探头、100公斤级灭火无人机和“智慧林火”平台,构建起“卫星监测+无人机巡护+铁塔瞭望”的空天监测网。
记者从指挥大厅工作人员王溢处获悉,广西森林防灭火信息化系统利用历年的火险监测、地理信息、指挥通信等数据,采取综合集成技术,横向连接林业、气象等业务数据,纵向贯通自治区市县乡镇5级护林员,既能满足防火管理,又能支撑战时灭火作战。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二级巡视员张明军补充道:“这个系统既是辅助灭火指挥的‘参谋助手’,也是一个资源库。”据他介绍,该系统可以为扑火指挥提供辅助决策,将直升机和无人机侦察的火场信息、视频监控的信息、地面人员手机拍摄的信息,全部汇总在一张图上,同时还能智能分析,调集最近的队伍和物资装备。
力量建设:
“国家队+地方队”锻造救援铁军
黄中连说,国家消防救援局广西机动队伍2023年7月进驻以来,高效完成了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向阳镇、坡结乡、那直乡,百色市隆林县猪场乡、天生桥镇5起森林火灾扑救任务。
目前,全区建成120支4500人的地方专业队,94个高火险县全部达标,河池天峨县等边境县队伍超百人规模。以桂林市龙胜县为例,全县建有1支3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分别在县域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乡镇成立了3支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人数60人,其下辖10个乡镇则分片区成立20支综合应急队伍,总人数400人,扑火力量覆盖全县。
在龙胜县龙脊镇大寨村,80名村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既是灭火突击队,又是防火宣传队。大寨村村支书余琼通告诉记者,这些义务消防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会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监督防火措施的落实,随时做好森林灭火的准备。
▲柳州市三江县八江镇,女子消防队正在进行消防演习。周炜皓 摄
与龙胜县相邻的柳州市三江县,则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女子消防队,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消防力量。三江县八江镇女子消防队队员蒋泽香介绍称,三江县村寨较多,不少房屋是木质结构,在火灾中损失严重,加之当地青年男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女性们在县消防大队支持下成立了义务消防队,“定期会请专职消防队给我们培训,平时我们也会进村去教那些老人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从最初只有七八个人,到现在二十几个成员,这支女子消防队已经扑灭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火情,并荣获全国119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4个100先进典型等表彰。蒋泽香表示,这些荣誉让她们感到自豪,“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全民共治:
“小手拉大手”浸润壮乡
作为全国首个森林防灭火小课堂试点,广西推出“1+N”宣教模式:学生观看科普动画后,可自主选择参加知识竞赛、家庭告知书发放等活动。自治区应急厅数据显示,全区近千所学校50万学生成为“小小宣传员”,今年来未发生一起儿童玩火引发的火灾。
▲三江县八江镇中心小学,孩子们正在开森林防火主题班会。周炜皓 摄
3月28日,柳州市三江县八江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防灭火课,老师一面播放动画片,一面向孩子们介绍森林防火知识,并带着孩子们一起唱响防火主题的侗族山歌。该校校长毛东方介绍称,类似的宣传教育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还有板报、手抄报和绘画作品”。
毛东方告诉记者,给孩子们上课只是宣传教育中的一环,更重要的是,通过孩子们将森林消防的知识传播进家庭里,让“小手拉大手”发挥更大的作用,“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以后,我们会让他们带一个作业回家,要跟爸爸妈妈分享今天上的主题班会,让爸爸妈妈也知道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龙胜县大寨村,学生们在梯田旁上森林防火主题课。周炜皓 摄
几十公里外,龙胜县龙脊镇大寨小学,教师杨爱华带着身穿侗族传统服饰的学生们一起,站在梯田边迎风歌唱,“绿水青山坡连坡,村村寨寨好快活”,童声合唱的防火山歌回荡在山谷间。杨爱华告诉记者,唱歌是最能调动孩子们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如果你光这么讲的话,他们没有这么高的兴趣,唱的形式孩子们多喜欢一点”。
喊寨、山歌,共建“文化防火墙”
龙胜县广南村,防火宣传早已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
广南村四面环山、植被繁茂,居民住宅多为木质结构,村民还沿袭着烧柴火煮油茶、围火议事的习惯,龙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粟海英介绍称,当地居民多为少数民族,其中侗族人口最多,“自古以来,他们都是居住在木质的房屋中,这是有火灾安全隐患的,但是我们也要尊重当地民众的传统习俗”。
▲在广南村,村民们围坐在火塘旁讨论森林防火议题。周炜皓 摄
火塘这一古老的生活场域,如今依然是村里人交流、讨论的主要空间,村干部们会在火塘夜话时宣讲政策,也会趁机传播森林消防知识。和传统的生活习惯一起传承千年的,还有古老的防灭火智慧。
▲广南村手持铜锣喊寨的村民周炜皓 摄
“喊寨”就是其中之一,每晚侗乡“寨老”都会手提铜锣沿巷“喊寨”,提醒村民注意防火、防盗或召集集体活动,这种由古代“打更人”演变的防火提醒,更贴近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也更有效果。
▲三江县八江镇布央广场上,村民们用歌曲、舞蹈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周炜皓 摄
唱歌则是另一种符合当地习俗的宣教方式。在广西,许多少数民族都有“饭养身来,歌养心”的传统,比如广南村,村民们就常常齐聚鼓楼下,用方言山歌传唱“绿水青山保护好,幸福快乐你我他”,侗族琵琶歌队奏响悠扬的琴声,歌曲里也蕴藏着“星星之火可燎原,森林防火要堵源”的警示。
在三江县,森林消防的目标对象不仅止于当地居民,宽阔的布央广场上,居民们身着民族服饰,一边唱着防火山歌,一边和游客手牵着手,跳起传统的“多耶”舞,通过舞蹈和音乐,让森林消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红星新闻记者周炜皓
编辑 张寻 责编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