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援引西班牙《国家报》报道称,美国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宣布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这一决定直接触发了欧盟的“生存模式”。面对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双重挤压,法国外长巴罗紧急访华,成为欧洲转向东方的标志性事件。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切割了跨大西洋联盟的信任纽带,也刺破了欧洲经济最后的缓冲空间。数据显示,欧盟对美出口的钢铝产品价值年均超120亿欧元,而法国干邑白兰地等酒类对美出口额占其总贸易量的70%。美国突然加税后,法国农业巨头保乐力加股价单日暴跌9%,业内警告“全行业可能面临倒闭潮”。
特朗普资料图
更令欧盟不安的是,特朗普政府同步推进与俄罗斯的“秘密谈判”,试图绕开欧洲解决乌克兰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美俄的交易桌上没有欧洲的位置,我们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这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迫使欧盟重新评估对华战略。
作为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破冰者”,法国率先迈出关键一步。3月底,法国外长巴罗在访华期间提出两大核心诉求:一是延长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的期限;二是寻求中方在乌克兰和平进程中的支持。中方最终同意将调查宽限期延长三个月,但明确要求法方“展现诚意”——停止推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法国的妥协背后是残酷的经济现实。过去四个月,法国干邑对华出口暴跌60%,同时面临美国对欧酒类200%关税的威胁。马克龙政府不得不“两线作战”:既要安抚国内濒临崩溃的酿酒业,又要在欧盟内部协调立场。巴黎政治学院学者指出:“法国试图用中国市场对冲美国风险,但这需要北京与布鲁塞尔的双重认可。”
合作已从贸易领域向战略产业延伸。中法签署的核能技术共享协议引发关注,法国电力集团计划将新一代核反应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而中国广核集团则获得法国核废料处理技术的部分授权。这种“技术换市场”的模式,正在重塑两国产业竞合关系。
欧盟资料图
欧盟对华政策的分裂在关税问题上暴露无遗。内部文件显示,至少14个成员国反对跟随美国对中国5G设备实施禁令,匈牙利、西班牙等国更主动与中国签订关键矿产供应协议。这种“集体越轨”现象,折射出欧盟协调机制的失效。
德法两大引擎的博弈同样激烈。德国总理舒尔茨虽公开反对欧盟对华电动车关税,却默许经济部收紧对中国投资的审查;法国则试图通过强化与华合作提升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这种微妙平衡在4月迎来考验——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结束华盛顿的失败谈判后,立即转道北京商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重启事宜。
面对美元霸权的持续施压,中欧正探索新的金融合作路径。欧洲央行前官员透露,部分欧元清算业务可能转移至上海,以规避美国长臂管辖的风险。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在2024年逆势增长18%,重点投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而欧盟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清单却在同期缩减了23%。
这种双向调整在基建领域尤为明显。匈塞铁路的贯通使中欧陆路运输效率提升40%,而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中国投资使其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地中海第一。欧盟智库报告指出:“中欧经济融合已从商品贸易升级为规则制定权的竞争与合作。”
特朗普资料图
当特朗普仍在挥舞“关税大棒”时,中欧合作的齿轮已悄然咬合。从核能技术的联合研发到跨境基建的互联互通,从货币清算的路径创新到气候治理的规则协同,这场始于生存危机的战略转向,正在改写21世纪的力量格局。
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言:“欧洲需要中国市场,就像沙漠需要雨水。”而中国的回应同样清晰: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筹码必须放在谈判桌上。三个月宽限期不仅是给法国的喘息空间,更是给欧盟的战略选择题——跟随美国走向对抗,还是拥抱东方开辟新局?答案或许藏在冯德莱恩的微妙表态中:“欧洲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