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有个神奇的地方,名叫普兰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西南部,这里有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的交界处。
普兰县内的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千百年来屹立在边境。在藏族人民的信仰中,它是藏传佛教所认同的神山之一。神山之巅覆盖着皑皑白雪,神圣而庄严,山脚下,普兰县城的袅袅烟火升腾而起,充满生活气息。山脚下流淌着一条名为孔雀河的河流。在孔雀河的对岸,是普兰县极为亲近的“外国好友”兼“邻居”,雨莎村。
雨莎村隶属于尼泊尔,与普兰县的科迦村隔着孔雀河遥遥相对,两个村庄之间的距离仅仅只有4米。
由于普兰地处三国交界,曾成为受西方势力煽动的南部国家入侵西藏的主要通道,历史上著名的森巴战争就爆发于西藏边境的普兰县。战火肆虐了很长时间,普兰县深受其害,变得满目疮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直到70年前,先遣连和后续部队组成先遣分队,顶着冈底斯山脉凛冽的寒风,艰难地进入普兰县境内。中央政权管辖的军队正式入驻普兰边界,以强大的气势宣示土地主权,威震外军,成功终止了南部国家对普兰的北侵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往昔被战火摧残得破败不堪的普兰县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的普兰充满生机,旅游业和边境贸易发展迅猛。位于普兰县内的塘噶市场,是维系与雨莎村经济往来的关键纽带,堪称一个小型的“国际贸易市场”。
塘噶市场和普兰县城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岁月的痕迹已留存了五百年之久,这里也是汉、藏、回、维吾尔、撒拉等多民族汇聚的地方。
除了普兰本地的居民,还有许多从孔雀河对岸特意赶来的尼泊尔人,他们大多来自与普兰仅隔4米的雨莎村村民,其中一些人还身着朝圣的特殊服饰。来到科迦村的雨莎村村民,不仅能享受购物的乐趣,在朝圣之余,还能欣赏古老的科迦藏戏。
科迦村党支部书记欧珠曾介绍过藏戏文化,她表示,科迦村完整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初是先有科迦寺,而后才有了科迦村。
村里的房屋紧密围绕着科迦寺而建,古老的科迦藏戏便在此起源,并传唱至今。在科迦村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闻,说这里是《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暂且不论传闻的真假,事实上,科迦村的女性确实十分了不起,在村子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科迦村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多数家庭中的男性外出工作,女性则为了照顾家庭留在村里。由于科迦村就业岗位有限,无法保证每位妇女都能就业。而塘噶市场的交易活动以及妇女合作社的开展,为村里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普兰县的“好邻居”雨莎村,也有许多村民慕名跨过河来寻找工作,这进一步带动了两国的经济增长,加深了普兰人民与尼泊尔人民之间的情谊。
在孔雀河的滋养下,科迦村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繁荣,塘噶市场经过几次改造后,也不再像从前那般简陋。然而,河对岸的雨莎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雨莎村位于尼泊尔境内,和科迦村一样处于国家边境。
两个村子仅隔着一条孔雀河,雨莎村的村民很容易就能看到对岸科迦村的热闹景象。每逢节日和庆典,科迦村都会热闹地举办各种活动,雨莎村的村民听到声响,便会好奇地张望,脸上露出羡慕的神情,猜测着对面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雨莎村与科迦村虽然仅相距4米,但往来只能通过孔雀河上的铁索桥。从历史角度看,雨莎村早年地震频发,房屋都较为低矮。即便现在地壳运动趋于平缓,村里的房屋依旧没有太大变化。
最初,雨莎村缺乏建房材料,房屋从墙体到屋顶都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石头之间缝隙较大,下雨天容易漏雨,刮风时还会透风,村民们深受其扰。为何两个相邻的村庄发展状况却相差甚远?
如前文所述,普兰科迦村地处三国交界,还曾经历过战争。清朝时期,一些国内商人前往境外做生意,但后来境外不法之徒增多,加之战争爆发,国内商人苦不堪言,只能退回境内,不再出境。
此后,国家为保护国内商人安全,在普兰县城与尼泊尔交界处设立了出入境口岸,明确普兰县人民往后只在县内进行交易,不再出国门。
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科迦村和雨莎村一直互帮互助。尽管科迦村发展更为迅速,但村民们并未因此而骄傲,对频繁往来的雨莎村村民始终十分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