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正清明,菊花寄哀思。4月4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在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青少年学生代表、国际留学生代表等手持菊花肃立,祭奠在88年前遇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幸存者泪洒“哭墙”
“哭墙”前,黄白菊花组成的祭奠花圈庄严而肃穆。工作人员敬献花篮,面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全体人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鞠躬,表达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曹玉莉整理挽联
“只要身体允许,我每年都来!”96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哭墙”前,眼眶泛着泪花,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 夏淑琴已是满头白发,她很快就找到了“哭墙”上7位家人的姓名。 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家中9口人有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她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
91岁的刘民生老人在女儿刘榴的陪伴下,步履蹒跚,为逝去的亲人送上鲜花和哀思。“尽管回忆一次就难受一次,我还是要来,还是要说!我们遭遇过的苦难,我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再经历。”刘民生老人说道。
常小梅、徐宏 、余惠如等3 0余位死难者遗属代表和学生代表依次上前献花。
幸存者后代“接棒”传承历史记忆
“曾祖父,今天的南京已经从废墟中重生,街巷里飘着花香,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我们没有忘记历史,又是一年清明,我为您带来一束白菊,愿它带去我们的思念……”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阮红燕、李玉瀚,饱含深情地诵读自己写给八十八年前遇难亲人的家书,字里行间,表达着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悼念。
阮红燕
李玉瀚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8周年, 幸存者老人的平均年龄近95岁,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 的重任落在了后代们的肩上。
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的儿子葛凤瑾参加了仪式。 他指着“哭墙”上亲人的名字,眼眶里泛着泪花。他说:“‘哭墙’上镌刻着三爷爷和舅爷爷的名字,他们没有能等到1938年的春天。父亲生前对传播这段历史也是那样认真、执着。我有责任让更多的年轻朋友深刻了解、正确认识历史。”
葛凤瑾
艾义英老人于今年年初去 世,他的孙子黄睿接过记忆传承的接力棒。他表示:“作为幸存者后代,我深知责任重大,我一定会将同胞们的血泪记忆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晓历史真相,警示后人,避免悲剧重演。”
历史让中外青年感同身受
在传承历史的队伍里,青年身影越来越多。今天,来自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的外国留学生们与幸存者后代及中国青年面对面交流。 “这段历史令人悲痛,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应该知晓! ”他们纷纷说。
在幸存者后 代的讲述中,外国留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法易来自埃及,他说:“之前我已多次参观过纪念馆,并且成为了一名紫金草国际志愿者,现在我更明白和平的珍贵,愿大家都能远离战争,远离暴行。我会与我的家人、朋友分享南京大屠杀历史,希望他们能够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赛米是一名来自斯里兰卡的留学生,在来中国前从未听说过南京大屠杀。 清明家祭仪式后,他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他说: “看到万人坑里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死难者骸骨,我深刻感受到当年日军暴行的残酷,心里非常难过,战争是如此可怕,和平是多么的珍贵,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珍惜和平。 ”
塞米(左)、法易(右)
活动尾声,死难者遗属代表们纷纷将自己写给88年前遇难亲人的一封信投入时光信箱,寄托哀思。
·编 辑:李雪琦 徐红霞
·视 频:赵伊汉
·审 校:李 凌 潘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