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乌克兰战争的洗礼,俄陆军终于发觉所谓“营打击群”在编制、战术灵活性、火力/弹药、人员、装备、信息态势感知能力、持续作战等方面的不足:俄军旅级单位缺乏持续火力支援和纵深突击能力;
俄罗斯媒体报道,俄军南部集群的第51合成集团军和第3合成集团军正在进行部队编制修改,此前的多支独立摩托化步兵旅将改组为摩托化步兵师。军改完成后,每个集团军将拥有3个摩托化步兵师,每个师内拥有2个突击步兵团、2个支援步兵团、1个自行火炮团和从排级到营级的多支后勤保障部队。基本上,俄军这是将前几年调整到位的“合成集团军-合成作战旅-营战斗群”的编制体系,又改回传统的“集团军-摩步师-作战团”体系;
除了战术能力不足,受到半导体工业落后、西方制裁、战争区域幅度广阔等影响,俄军重型装备自动化程度低,不得不分出更多人力资源管理和操作技术装备,导致前沿屡屡出现车多人少、攻击乏力的情况;俄军旅级指挥链在跨兵种协同(如空天军、电子战部队)时效率低下,师级指挥部更能统筹大规模战役;
所以,只有加大编制、人数才能维持重机械化单位的战斗力:恢复师级编制才能将俄制装备战斗力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俄军扩军和加快编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俄军军费暴涨也是支撑军改的基础;那么,中国陆军需要学习美俄的旅改师吗?
中国军事改革始终遵循“立足自身需求、瞄准未来战争”的原则,俄军“旅改师”的经验更多反映了其在大规模地面消耗战中的被动调整,而解放军合成化旅的体系设计与战略需求存在本质差异;
解放军合成旅与俄军合成旅级单位在设计逻辑上存在根本差异;
解放军合成旅:跨区域机动、全域慑战(台海/高原/南海)
俄军合成旅:东欧平原大规模常规战争
解放军合成旅:内嵌炮兵/防空/电抗模块(营级火力≈俄军营级3倍)
俄军合成旅:炮兵集中师级,旅属火力单薄
解放军合成旅:全域态势感知+“星链”级数据链(战术云作战)—敌方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战能力压制我军
俄军合成旅:依赖传统无线电,电子战能力碎片化—容易被敌人切断和干扰
解放军合成旅:战略投送集群(运-20/高铁)+战区联勤中心(敌人无法摧毁这种立体运输网络)
俄军合成旅:铁路运输为主,野战补给效率低(很容易被敌人监控和摧毁)
解放军合成旅从设计之初即强调“重型化+信息化”,火力密度、独立作战能力远超俄军同类单位,无需简单对标俄军回调师级编制的被动选择。
中国是否需要“旅改师”?我军预设战场在台海跨海登陆、高原山地攻防、南海岛礁控制方面,要求部队具备快速集结、多域协同能力,合成旅的模块化编组更适应此类非线性战场;(中国陆军合成旅为此投入更多的非线性武器)
俄式“师”师级单位机动性差、指挥层级冗长,难以适应中国战略方向上的复杂战场环境。(乌克兰战争可见,俄军依旧停留在21世纪初的技术水准和战术,特别是大装甲部队作战的战略思想)
解放军合成旅列装PHL-191远程火箭炮(射程500公里)、红箭-10反坦克导弹等装备,单旅火力投射能力已超越传统师级单位;旅属无人机营(攻击-2/翼龙-2)提供持续侦察-打击能力,抵消对大规模地面部队的数量依赖;
我军合成旅可以得到强大体系火力和信息战网支援:火箭军“区域拒止”+空军“穿透打击”承担战役级火力准备,陆军合成旅聚焦战术节点夺控,无需重建师级“大兵团”。 而且我军的智能无人补给链(无人机/无人车)+ 战役级物资预置,使合成旅可持续作战周期大幅延长;
但是,我军合成旅可以从乌克兰战争中学习更多的实战经验教训:
俄军“旅-师反复改”本质是缺乏顶层设计能力的权宜之计,解放军军改已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稳定架构,结构性回调将破坏联合作战效能。
我军维持“军-旅-营”体系,通过装备升级(六代机/高超音速导弹)与AI指挥系统(“深绿”人机协同)进一步释放合成旅作战潜力。未来战争是“分布式作战”与“马赛克战”的天下,师级编制属于机械化战争遗产,盲目复古将拖累军事变革进程。
我国军队编制服务于战略需求,解放军的对手不是20世纪的钢铁洪流,而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全域混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