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了很多技术突破。运-20战略运输机、歼-20重型隐身战机、歼-35中型隐身战机,还有最新试飞的第六代隐形战机,都是代表我国航空工业进步的标志性装备。

下一代巨型运输机构想图



但要适应未来国防需求,仅有当前的装备是远远不够的,按照我国军事装备服役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规律。性能更先进的下一代航空装备肯定已经开始研制了。

据《兵工自动化》刊物发表的论文显示,中国可能正研究一种国产巨型运输机的方案,其最大起飞重量超过600吨,最大载重能力为我国现有运-20运输机的4倍,与目前全球最大的运输机安-225相当。该机型具备超强运输能力,标志着中国在航空装备领域迈入新阶段。

目前我国在巨型运输机领域的技术突破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核心动力:CJ2000A发动机的里程碑

国产巨型运输机的研发基础源于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CJ2000A(又称AEF3500)的历史性突破。2025年3月,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CJ-2000完成全状态高空台试验,最大推力达到35吨。超过波音787的GEnx-1B(33吨),成为全球宽体客机发动机中的顶尖水平。其涵道比高达12:1,结合碳纤维复合材料扇叶和钛合金前缘包边技术,燃油效率可以提升15%-20%。

CJ-2000发动机

我国的下一代巨型运输机采用四台发动机的总推力就可以达到140吨,与安-225的六台D-18T发动机总推力持平,但性能更优。由于发动机效率提升,国产机型在空重、飞行阻力和燃油经济性方面均优于安-225,载荷和航程表现也更突出。

如果我国下一代巨型运输机配备六台CJ-2000发动机,那总推力完全碾压安-225,达到惊人的210吨。

根据安装安-225最大250吨的载重能力,我国的下一代巨型运输机的最大载重能力预计在300吨左右。一次性运输5辆99A主战坦克毫无压力。

安-225运输机

在载重200吨时,航程超过5000公里,覆盖中国库尔勒至吉布提的战略运输需求;载重100吨时,航程超过1万公里,可从中部或南方机场直达非洲坦桑尼亚。

通过优化推重比设计,该机在高原高温环境下的最大起飞重量仍可达560吨,适应复杂战场条件。

2. 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势

安-225的空重为180吨,最大起飞重量650吨,而国产机型通过轻量化设计和材料技术,空重更低,载荷效率更高。例如,在相同起飞重量下,国产运输机可搭载更多燃料或货物,进一步提升战略投送能力。

但需要注意一点,尽管巨型运输机在理论上具备优势,但其必要性仍然存在争议。例如安-225运输机,其目的是为了运输航天飞机而设计的,后期安-225也主要在民用领域大显身手。

中国当前对外重装投送需求有限,且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目前也还没有推出下一代超重型运输机的研发计划,所以下一代重型运输机引发战略必要性还需进一步讨论。

安-225搭载航天飞机

考虑到技术难度和成本,部分军事专家建议优先发展类似安-124或C-5的重型运输机,通过降低发动机推力要求和机体结构复杂度实现快速部署。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军用装备必须要保证100%国产化,CJ2000A是为民航客机设计的产品,其潜在军用化可能面临国际供应链限制。

该发动机部分配件依赖进口,若用于军事用途,可能引起国外的技术封锁。因此,完全国产化的军用发动机(如WS系列)成为更可靠的选择。

中国巨型运输机的研发,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战略需求的映射。若项目落地,将大幅提升中国远程投送能力。然而,其最终方向仍需权衡成本效益、技术风险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

相信我国一定会基于实际国防需求稳步推进下一代运输机的研制工作!

参考资料:综合《兵工自动化》论文及多篇行业分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