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问问大家:
你觉得人到晚年,“儿女”和“钱”哪个更可靠呢?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家庭状况,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这个问题的街头采访视频。
一位北京大爷就斩钉截铁的给出了自己的意见:钱更可靠。
他的回答让我想起了楼下邻居李阿姨的故事。
李阿姨今年70岁,老伴去世后,她独自生活在老家,儿子在上海工作,一年也回不来几次。
去年,李阿姨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往医院,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
儿子呢远在他乡,听说生活压力很大,李阿姨就没把这个事情告诉对方,最终选择请护工照顾自己。
幸好,李阿姨年轻时攒了一笔养老金,再加上退休金,足够支付医疗和护理费用。
每次提起这些事情,她总会感慨得说:“要是没有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也许能窥探到一些真相,那就是在不少老人眼里,关键时刻,可能钱比儿女更能提供实际的保障。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或与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01.为啥人到晚年,“钱”可能更可靠?
随着年轻人压力不断增大,再加上老龄化的不断加深,给步入晚年的父母,增添了新的养老考验。
那么为什么在崇尚“孝道”的情况下,不少老人觉得钱更可靠呢?
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家庭结构改变:养儿防老不再现实
在过去,我们讲究的是养儿防老。
那时候,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子女照顾父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可现如今,年轻人大多在外打拼,甚至定居外地,很难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
即使儿女比较孝顺,现实的压力,也往往让他们有心无力。
随着父母与子女物理距离的拉远,让老人意识到了传统的养老观念,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现实情况。
正因如此,让老人对儿女的养老依赖开始减弱。
而这时候,经济独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在晚年遭遇突发状况时,为自己提供万无一失的保障。
②老人对经济独立,有本能的渴望
作家三毛说过一句话:
一个小孩子,虽然不愁衣食,但是走起路来,也希望有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响。
幼童尚且如此,人到晚年的老人更不必说。
在某种程度上,有经济储备,就是老人生存的底气和保障。
有了这份底气,才能让他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
更何况,中式父母强调付出,他们很难跟自己的儿女伸手要钱。
一方面,他们不想给孩子们增添负担,另一方面伸手要钱难免会有心理压力。
所以,拥有一定的积蓄,意味着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主权,老人也不必事事依赖儿女,心里也更加踏实。
02.不能过度依赖,幸福晚年需要平衡
俗话说:凡事,都该讲究一个“度”。
正所谓过犹不及,任何事情如果走入思想的逼仄,都可能为自己带来反噬。
在养老问题上,更是如此。
虽然说钱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但过度依赖金钱,会让晚年生活缺少温情。
同样,如果完全指望儿女,也可能因为现实因素,而遭遇打击,面对失望,落个孤苦无依的结局。
就像老家的一位爷爷,晚年时身体抱恙,为了让儿子儿媳能够好好照顾自己,他不顾众人的劝阻,把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拿出来交给了对方。
甚至就连发退休金的工资卡,也一并交出。
可是这位爷爷的坦诚,却终究没换来儿子儿媳的“孝心”。
自从积蓄交出之后,他在家里就全然没了话语权,每天更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就连逢年过节,儿子一家人出门游玩,就把他一个人丢在家里,只能用冰冷的馒头充饥。
所以说,人要是年纪大了,做事不能太过于极端,应该有所保留,学会平衡之道。
比如说,儿女们家中有事,可以出钱帮衬,但记得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否则,一旦遇到不孝的子孙,就可能得到凄惨的晚年。
当然,话说回来,老人也不能把钱财置于亲情智商,否则到老那一天,哪怕家财万贯,也可能因为冷漠与自私,难以拥有幸福。
在我看来,钱和儿女,可能都不是晚年的唯一依靠。
也许,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积极的心态,以及了解人性诡谲之后的平衡和选择,才是真正的“养老资本”。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