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
在学校义工站岗这件事上,学校与家长看似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校园的有序,然而在实际体验与感受上,双方却有着不小的分歧。
近期,“家长建议取消学校义工站岗”的话题,犹如一颗石子投入舆论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背后的矛盾与问题值得深入剖析。
在深圳,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安排家长轮流担任义工,在上下学期间维护校园门口的交通秩序。
龙华教育局给出回应,会为参与站岗的家长提供志愿者工时证明,并且强调家长参与执勤,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家校共育。
同时,明确该项活动遵循自愿原则,家长若有特殊情况,向班委会说明后,便可不用站岗。但从现实反馈来看,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一些家长对此意见颇多。表示,一旦拒绝参与,老师就会在家长群里暗示其不配合工作、觉悟不高。老师或许有管理班级的压力,但家长们同样有自己的难处。
也有家长吐槽,学校不便传达的要求,都会借助家委会转达,家长即便心有不满,也不敢公然反驳。毕竟孩子还在学校就读,家长们难免有所顾虑。
许多双职工家庭,因工作无法抽身,只能让年迈的老人代替自己去站岗。可老人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相对较弱,让他们承担这一任务,着实令人担忧。
站在学校的角度,让家长参与义工站岗,初衷或许是整合各方资源,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
上下学高峰期,校园周边车流量、人流量巨大,仅靠学校教职工和交警,难以全面兼顾。家长义工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交通疏导压力。
从教育层面来讲,家长以身作则参与社会服务,对孩子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执行过程中,自愿原则往往流于形式。家长们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被自愿”参与。
而且,家长并非专业交通管理人员,特别是年迈的老人,缺乏相关培训,面对复杂的交通状况和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很难做到有效应对,不仅难以保障自身安全,服务效果也大打折扣。
谈及成本,如果学校为保障校园周边安全秩序,需要增加人力成本,这部分成本最终会以某种形式转嫁到家长身上。
与其让家长以义工形式“变相买单”,不如探寻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
学校可以与交警部门深化合作,在上下学时段增派警力;或者联合社区,发动社区志愿者参与;还可以引入智能交通设备,利用科技手段缓解交通拥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学校和家长,本应是携手共进的教育伙伴。
学校在出台管理举措时,应充分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做到民主决策,而非把家长当作免费的人力资源。家长也应有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无需担心影响孩子。
要化解这一矛盾,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学校要重新评估家长义工站岗的合理性,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管理方案;教育部门要强化对学校的监督,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家长则应主动与学校沟通,提出建设性建议。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找到既保障学生安全,又减轻家长负担的最优解 。
(周愚,评论人、商业评论人、财经评论员、策划人、投资人,某宝前十品类操盘手、多家媒体及机构邀约评论人,发表商业评论千万字,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