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掠过江源大地,青烟缠绕千年的马蹄印,高原的风裹挟着格萨尔史诗的回响,将康巴汉子的骁勇,刻进每一匹玉树马的鬃毛。当赛马会的蹄声穿透云层,帐篷城缀满星辰,非遗长袖与现代光影共舞,这片土地正以骏马的速度,将千年传统淬炼成世界读懂藏地的“眼睛”。



千年传承:赛马,玉树的文化图腾

在玉树,赛马不仅是竞技,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据《格萨尔王传》记载,早在吐蕃时期,玉树便是“赛马称王”的圣地。1300年前,牧民在草原上策马追逐,以速度丈量勇气;1300年后,玉树赛马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符号,成为玉树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

每年七月,扎西科草原的煨桑台上,青烟缭绕如通天之梯。骑手们背负杈子枪、腰挎藏刀,顺时针绕行三圈——这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赛马神圣性的庄严宣告。千百年来,玉树人将信仰融入马蹄,让每一场赛事都成为“天、地、人、马”共生共荣的神圣仪式。



民间传承:马背上的生命教育

凌晨五点的嘉塘草原,15岁的才仁多杰已开始驯马。他的父亲是“玉树马术协会”第三代传承人,家中祖孙三代皆以马为友。“马鞍要磨到能照见人脸,才能让马儿听懂你的心。”父亲的话,刻在才仁多杰的笔记本扉页。在玉树,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

玉树马术协会的入会条件非常“严苛”,想加入协会,要先通过跑马射箭、乘马射击等20项技能考核,即使是长在马背上的康巴汉子,也不是谁都有机会随便加入,考试淘汰率高达50%。

马术技艺的传承在牧民们每天日常生活“移动课堂”里随时进行,比如:放牧途中,长辈教孩子“乘马抛石”——精准的抛石技术,源自千年前驱赶牛羊的智慧。这也是康巴人能“长”在马背上的秘密!

目前,玉树赛马——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着非常好的“活态传承”,玉树赛马会期间,200多所传习基地同时开课,老艺人手把手教青少年制作马镫、编织马缰等。

“马是玉树人的老师。”75岁的非遗传承人昂文达杰说,“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勇敢,不是征服,而是与自然共生。”



玉树赛马节:传统与现代的交响诗

被装饰得五彩华丽的小藏马,驮着骁勇倔强的康巴汉子,自成风景!人们盛装参会,把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当成最隆重的一场聚会。

每年7月,玉树赛马节如期而至。煨桑启幕,传承传统之魂,千名骑手身着盛装藏袍,背传统火枪,马蹄踏出的烟尘如金色河流。极限马术展演震撼人心,“跑马悬体”项目中,骑手仰面悬挂马侧,疾驰如风;“马上拾哈达”对决里,骑手俯身,长辫与流苏划出银弧。

草原上,无人机组成“格萨尔王”图腾;帐篷城内,非遗工坊唐卡遇见VR技术,游客可“穿越”至吐蕃赛马战场,传统与现代辉映;玉树赛马会上,也无处不彰显着生态智慧,赛马场采用太阳能供电,废弃马粪制成燃料,赛马会后现场垃圾被观众带走得干干净净。

玉树赛马盛会,是千年传统的当代表达,更是江源儿女对“守护与创新”的生动诠释。



骁勇基因:康巴精神的马背注脚

在玉树,赛马是勇气的试金石,更是精神的图腾。

格萨尔王赛马夺魁,娶得珠姆姑娘的传说,让玉树人坚信:马背上的英雄,注定改写命运;“马术医生”牧民扎西研发出“高原马蹄铁”,让玉树马在零下30℃的冰雪中如履平地,这是当代传承;年轻创业者将赛马IP融入民宿、文创,玉树正在实践“赛马经济学”。

“马背上没有懦夫。”62岁的骑手昂文说。他的右腿留有赛马坠落的疤痕,却笑着说:“这道疤,是草原给我的勋章。”



文旅新篇:从马蹄声到向世界发声

玉树人正以赛马为媒,正在书写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新史诗。

2024年玉树赛马节接待游客116.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28%,玉树正在努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玉树赛马这项流传千年的草原传奇正在送给玉树文旅新“热度”和新吸引力。

玉树打造“马文化走廊”,串联结古寺、新寨玛尼石城、勒巴沟等景观,打造沉浸式赛马文化体验线路,这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2024年12月,在第十一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玉树赛马会荣获“2024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大奖。

当最后一缕夕阳染红巴塘草原,赛马归来的骑手仰望星空,有一种声音在风中低语:“马蹄印是大地的诗行,马背康巴人的骁勇,是写给世界勇敢者的情书。”赛马以风的速递,把玉树展现给世界!

来吧!在七月的玉树,看一匹匹玉树马踏碎云霞,听康巴汉子的“给嘿嘿”致敬雪山,让赛马的嘶鸣,带你穿越千年时光——这里,是“大美青海•江源玉树”,这里有传承千年的草原传奇,这里每一匹马的鬃毛都刻画着马背民族的骄傲,是每个向往自由者的心灵原乡。









(文:大美,摄像:子建,部分供图:玉树州摄影家协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