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雅砻江畔的陡峭山崖上,有一位老人,他用大半生的时间与险峻峭壁和珍贵燕窝为伴。一斤燕窝能卖到2.6万元,他一年可以采摘五六百个,收入可观,但依然无法唤回儿子对这门手艺的兴趣。
他的技艺,曾经是家族引以为豪的资本,如今却成了无人问津的老传统。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许多传统技艺的真实写照:辛苦、危险且前景不明朗,年轻人宁愿选择进城打工,也不愿意接过这份沉重的接力棒。
余成明的手艺传承故事,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是一段时代变迁中的遗憾:
当金钱难以换来传承,当技术无法抵挡潮流,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靠勇气和双手创造的生活方式,还能延续多久?
悬崖上的燕窝依旧存在,但采燕人的身影却越来越稀少。这种孤独,不仅刺痛了余成明的心,也让每一个目睹传统消逝的人感到惋惜。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特别的匠人,他们用绳索和胆识,从悬崖间“取走”自然赐予的珍宝——燕窝。
余成明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屈指可数的几位“采燕人”之一。
四十多年来,他在这片危险的地方拼搏,每年能够采集五六百个燕窝,换取几十万的收入。
他曾期望,这门技艺能传给自己的儿子,然而两个孩子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城务工。
从两元到两万六:燕窝的价值变化与采燕人的道路
余成明于1979年开始从事这一行当时燕窝仅值两块钱一两,勉强维持生活。
他向村里的长辈学习技能,攀爬悬崖、寻找燕窝,逐渐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几十年来,燕窝的价格如同火箭般飙升,从两元一两涨到了现在的2600元一两,一斤即达2.6万元。
这并非普通的涨价,而是市场对于稀缺资源的高度追捧。
燕窝被誉为“滋补佳品”,需求激增,采燕人的收益也随之节节攀升。
余成明每年采摘五六百个燕窝,扣除成本后仍能获得数十万的收入,生活水平远高于村里大多数人。
然而,这笔财富并非轻而易举得来。采燕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
余成明必须背着绳索、灯具以及其他工具,沿着崎岖的小路到达悬崖边缘。
有些悬崖高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他需要顺着绳索滑下,在漆黑的岩洞中搜寻燕窝。
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致命的危险。有一次,他差点被落石击中,幸好反应迅速才保住性命。
这项工作不仅考验技术,更需要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的信心。
悬崖上的“办公场所”:采燕人的日常与挑战
试想一下,余成明的“办公室”没有空调和桌椅,只有呼啸的风声和高耸的悬崖。
他要先挑选合适的绳索,根据悬崖高度和地形计算长度,再用腰带固定自己,小心翼翼地滑下去。
洞内光线昏暗,他只能借助一盏小灯和多年的经验进行探索。
金丝燕的巢穴隐藏巧妙,有的紧贴崖壁,有的深藏缝隙之中。采摘时还要注意不伤害燕子,否则第二年就没有燕窝可采。
完成一处采摘后,他需要重新爬上悬崖,移动到下一个位置,一天下来,身体仿佛散架一般。
但这还不是全部,天气才是最大的敌人。
雨天使得崖壁湿滑,大风让绳索摇摆不定;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则冷得手脚僵硬。
余成明曾回忆说,有一次遇到浓雾,能见度不足两米,他凭借直觉成功下崖,采摘完毕才发现绳索已经被磨得快要断裂。
这样的惊险场景,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家常便饭。
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这是他的谋生手段,也是他与这片山水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传承的断裂:为何年轻人不愿接手?
按常理来说,如此赚钱的技艺应该备受追捧。
可是,余成明的两个儿子却坚决拒绝学习。
他们并非懒惰,而是恐惧。害怕那条悬挂在悬崖上的绳索,害怕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
尽管城里打工辛苦,但至少稳定,每月几千元的收入让人活得安心。
相比之下,采燕行业过于艰难且充满风险,未来也不明朗。
余成明试图劝说,但儿子们只回了一句:“爸,这活儿不是人干的。”
不仅是他家,村里其他年轻人同样如此。
谁愿意把自己的命绑在一根绳子上,去赌那份不确定的回报呢?
而且,当代年轻人眼界开阔,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
在他们眼中,采燕这项工作与“老古董”无异。
余成明也想教导其他人,可惜前来询问的人寥寥无几。他无奈叹息:“时代不同了,这门手艺没人愿意学了。”
燕屋的兴起:传统采燕的终结?
正当余成明为传承问题发愁时,科技悄然介入。
“燕屋”应运而生:一种模仿金丝燕生存环境的人工建筑,吸引它们前来筑巢。
这一创新降低了采燕的门槛,无需攀爬悬崖即可收集燕窝,效率显著提高。
据媒体报道,四川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推广燕屋,效果良好,既能保护金丝燕,又能满足市场需求。
听到这个消息后,余成明内心复杂。
他感到欣慰,这意味着燕窝产业仍然可以延续;同时又感到失落,因为传统采燕人或许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燕屋的普及确实让采燕更加安全和可持续。
但对于余成明而言,这也表明他四十年积累的经验和在悬崖上学到的技能正在成为历史。
截至2025年,燕屋已在四川部分区域实现小规模推广,余成明偶尔会去看看,但他更倾向于守护属于自己的那片悬崖。
他知道,这片崖壁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关于燕窝的小知识:它为何如此昂贵?
提到燕窝,大家可能只知道它价格高昂,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实际上,燕窝是由金丝燕利用唾液筑造的巢穴,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和唾液酸,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然而,它的高价主要源于其稀缺性。
金丝燕只会在特定环境中筑巢,像雅砻江这样的地方并不多见,加上采摘过程困难重重,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持续上涨。
不过,市面上一些廉价燕窝实际上是添加胶水的“假货”,真正优质的野生燕窝,如余成明所采,才是行业的标杆。
传统技艺的共同困境
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古老技艺都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局面。
例如贵州的苗族银匠,他们的银饰制作工艺精湛绝伦,但年轻一代宁愿进入工厂流水线工作,也不愿学习这项“累赘”的技艺。
还有东北的皮影戏,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只剩下几位老艺人苦苦支撑。
这些技艺要么过于艰苦,要么回报周期长,要么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断层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结语
余成明的故事令人既钦佩又感慨。
他用半生时间在悬崖上开辟出一条生路,这种勇气和毅力并非人人都具备。
但眼看着这门技艺后继乏人,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并非年轻人不懂感恩,而是时代的确发生了改变。
采燕这一职业,风险巨大且收益不稳定,与现代生活的节奏格格不入。
人工燕屋的出现或许是一种不错的折中方案,既可以保留燕窝品牌,也不会使金丝燕失去家园。
但我仍然希望,像余成明这样的手艺人能够被更多人铭记。
余成明依然坚持采燕,尽管步伐已不再矫健,双手也不如从前灵活。
他从未考虑退休,因为那条通往悬崖的道路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也许有一天,燕窝依然会在市场上流通,但采燕人的身影,或许只能留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信息来源】央广网2019-5-24
央广网2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