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如此激烈的对立。支持者一直支持到伟大,反对者一直反对到汉奸;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困境。
为了忘却的批判
其实,主流媒体的姿态对莫言是肯定的,《光明日报》也发文做了正向的定调;但社会对莫言先生的谩骂是无以复加的,甚至是仇恨,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极其令人不解的地方。
相信支持莫言先生的一方,多是莫言先生的读者;我也是,但是,多少有点不着调;因为我既不是文青,也完全不喜欢他的作品。《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这些莫言的成名之作,只有《丰乳肥臀》看了个开头就放弃了,这一定是我自己的原因,也许是因为缺少农村生活的经历,无法沉浸到他所描述的典型环境与人物中去。
我支持莫言先生,不是因为喜欢他的作品,是为了忘却的批判。
是对那个曾经的大批判时代的批判,如果有人想回头,可以旗帜鲜明地说那一定是个反智主义者,毫无人性可言,面对几百万人的命运,我们必须对历史说不。
世界上不存在只有歌颂的文学,世界上也不存在只有批判的文学。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要穿透真相,必须走过界线的两边,人类正是在对假、丑、恶无情批判中,去感受什么是真、善、美;一个没有批评的社会是假象,一个没有批评的文化也一定不会将人性的真实呈现给受众。莫言有权利批评人性的丑恶,人们也有权利批评莫言的批评。但批评只是为了繁荣文化,百花齐放,不为肃杀与凋零。
就从《红高粱》说起
反对莫言先生的一方,感觉99%的人并没有看过莫言先生的书,甚至也不知道《红高粱》也是出自莫言作品的改编。因为,不少人骂莫言赞美了西方,还哈日,不知道是从哪一部作品中挖掘出来的,《红高粱》本身就是一部抗日影片。
我一生的经历与制片行业有一些交集,了解莫言先生也是从《红高粱》开始的,那是姜文与巩丽主演,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电影的里程碑:第一次在国际五大电影节中获得殊荣,这就是金熊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
当然,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用今天的眼光看《红高粱》,弄不好又成了一种批判,居然在西方电影节获奖还引以为自豪,这算是卖国贼,还是哈德?中国文化有一种骨子里的不自信,这就是几千年来,一直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然而世界并没有以中国为中心,我们站在自己的坐标上看世界,而我们的对手却站在全球的坐标上看中国。世界文明不是哪一个国家民族的遗产,我们为什么要心怀恐惧,它属于全人类,没有全人类的共性,真善美就成了狭隘的民粹主义。
从电影的角度说,《红高粱》必定载入电影史,他是莫言的骄傲,也是张艺谋导演的成名之作。
《红高粱》一开场就是地道的电影语言,从抬轿到高粱地里的肃杀之气,中国电影的那个时代,如此的渲染也就张艺谋了吧。当时为了拍这部电影,还真种了一块高粱地,如果你看过那块高粱地,再回味电影中的镜头,突然会觉得艺术这东西也太幽默了,因为,那就是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粱地;怎么一进入电影的小屏幕中,就注入了一种富于磁性的代入感?
一次糟糕的印象
也是由于《红高粱》,在一次某单位主办的作家签名仪式中,见到了莫言先生。
当时国内成名的作家差不多全来了,而莫言被邀请,完全不是因为《蛙》;是因为名噪一时的《红高粱》。
一位文艺女青年问莫言:高粱地里野合那一段,是不是与您的经历有关?
这话问的,让人怎么回答呀。
但是,莫言的回答给了我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也许没什么好与不好,只是行为方式的差别吧。莫言的原话就不写了,大致的意思是一种阴冷的讽刺:是的,我经常看到漂亮的女孩子路过门口,就拉进来……。
如此清奇的脑回路,一下激活了在场其他作家的情绪,个个都调侃起那些漂亮的文艺女青年。说实话,我真想把这帮子作家都赶出去。
是莫言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呢?
但是,印象归印象,我还是选择了支持莫言,确切地说,是选择政治对文学的宽容;莫言也只是一个话题,希望不要无意之间伤及喜欢莫言作品的文学爱好者。
不要以政治的仪式感面对文学
个人的感受永远是狭窄的。
面对文学,我持有一种结构主义的观点,一部作品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完成的,对文学最好的批判不是上纲上线,而是大众的喜爱,作品没人喜欢,那才叫一个惨,不用批判了。如果有很多人喜欢,你骂到八代也没有用,你挂了,而作品依然承载着作者的精神,火传之。
为什么不要上演一场政治的仪式感?
因为那个曾经的时代记忆犹新:所有人都是正能量,都充满了正确政治的仪式感,都在无情地批判对方;儿子揭发父亲,妻子告发老公,所有的人都在正确中追求更高阶,更绝对、更不食人间烟火的正确,以最热烈、最铿锵的语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99%以上的作品都被批判了,焚烧了,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被打倒了,那是一个文化空白的时代,有道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任何事情走向极端都是剧情的反转,正确政治也不例外。
其实,历史有时看上去并不那么真实,那些大骂“莫桑”的人很快将淡出大众的视野,而莫言的作品肯定成为传世之作。虽然我不认为他的作品能代表中国文学,但我真诚希望中国成为百花齐放的沃土,希望未来的中国文化是大海,不是火焰,更不是谩骂。
莫言的作品刺到了很多人的痛点,那是历史之痛,绝不是一个吃煤球这种荒诞的描写就能再现的历史,从这一点来说,莫言太残酷了,因为那个历史事件对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说太痛了,然而,真要有民族的自信,就要面对,就不应该成为清宫密史。
一定要有深蓝的胸怀。
对文学的宽容,才是时代的自信。
莫言现象,不过是通过大众批判呈现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阵痛,不来一次痛彻心扉的洗礼,中国文化难以成为全人类文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