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京报报道,据外交部消息,前不久,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可就在会议结束不到24小时,印度外长苏杰生的一番言论,却让本就微妙的中印关系,又添了几分不确定性,中方不得不提高警惕。

此次会议由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司长洪亮同印度外交部东亚司联秘戴国澜共同主持,两国外交、国防、内政、移民等多部门代表参与。双方围绕落实2024年12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3次会晤达成的划界谈判、边境管控、机制建设、跨境交流合作等共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意见交换,还一致同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并积极筹备第24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 。从会议成果来看,中印双方都在为缓和边境局势、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而努力,这本是值得欣喜的积极信号。



莫迪(资料图)

然而,3月26日,苏杰生在与“亚洲协会”的一场对话活动中的表态,却与会议展现出的积极氛围有些相悖。他表示,印度与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存在问题,但有办法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还称自去年10月以来,印中关系“有所改善”,两国正尝试重建关系,修复2020年的行动所造成的一些损害 。

这话乍一听,似乎没什么问题,可仔细一琢磨,苏杰生所谓“修复2020年的行动所造成的一些损害”,实则暗藏玄机,其真实意图是想让中方在边境问题上让步,回到2020年冲突之前的状态 。

从印度自身利益角度看,多年来与中国在边境的对抗,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比如,印度封禁中国产品,虽短期内看似保护了本国相关产业,实则失去了中国应用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力 。而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印度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关税威胁,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合作机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成为其必然选择 。在此情形下,苏杰生的表态更像是一种策略,企图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多利益。

再看印度近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同样让人难以对其完全放心。一方面,印度总理莫迪此前在访谈中称,两国边境地区已恢复正常,双方正努力将两国关系恢复到2020年前的状态,还表示印中合作有利于全球的稳定和繁荣,竞争不应演变成冲突 。莫迪的这些积极表态,曾让外界看到了中印关系改善的希望 。



莫迪(资料图)

可另一方面,印度在实际行动上却并非完全与言辞一致。就拿中印直航班机和签证问题来说,从去年底开始就多次谈判,可到现在依然没有解决 。这表明印度在改善双边关系的具体落实上,存在拖延和犹豫。

对于中方而言,一直积极推动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方多次强调,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双方应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通过对话沟通增进互信,秉持诚意诚信妥处分歧 。2024年12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3次会晤达成的六点共识,就是双方共同努力的成果体现 。但面对印度,尤其是苏杰生这种态度的反复,中方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莫迪(资料图)

在后续与印度的沟通和谈判中,中方要坚守底线,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核心利益,绝不能被印度的言辞所迷惑,也不能因印度表面上的示好而放松警惕。同时,中方应继续推动中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增互信,但前提是印度必须拿出真正的诚意,切实履行双方达成的共识,而不是一边谈判一边搞小动作。只有这样,中印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稳定发展,边境地区才能长久保持和平安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