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是最深的思念。每逢清明,人们祭奠逝去的亲人,也以各种形式缅怀英烈。3月13日至23日,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连同多部门在全市范围内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给烈士写一封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累计收到投稿信件5377封。本报“苗地”受权独家刊发部分优秀作品。
5377封穿越时空的“红色告白”已查收
“我轻轻地擦拭着革命纪念碑上您的名字,仿佛触摸到了七十二年前上甘岭的焦土。”“此刻我坐在彭州中学的教室里,窗外银杏树沙沙作响。您曾在这里读书时,是否也听过这样的声音?”“作为一名藏族小学生,我要代替所有的藏族同胞对您说一声谢谢。”......纯真的笔触、工整的字迹、详尽地描述,翻阅一封封信件,置身一个个历史场景之中,这场“大思政课”显得格外“有血有肉”。
蜀城中学-高二年级十六班-张凌萱
5377封中小学生的信件,或是表达对烈士事件的追思、或是体现以烈士为榜样的传承精神。“当冲锋号穿透鸭绿江的寒夜,您用21岁的青春丈量了信仰的高度。如今,龙泉山的桃花年复一年染红山岗,您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已是万家灯火,书声琅琅。”龙泉驿区实验小学刘梓钺这样写道。曾见证余旭烈士安葬仪式的中学生,在给余旭烈士的信中深情回忆:“2016年暮冬,金色轰鸣后,孔雀淬火而陨,我与你初见,便是手执菊花驻足于葬礼堂之外……”
精心筛选200封温暖信件展出
在十二桥烈士墓和成都市烈士陵园设置展览专区
为何会将这封信写给李月烈士?成都七中初中锦城校区2027届4班张芸溪介绍,在陪母亲逛她的母校时,第一次知道了“烈士”的含义,通过母亲的讲述,李月烈士的事迹也逐渐具象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信中,张芸溪写道: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深知唯有努力学习,拼搏与奋斗,才是对英烈们最好的告慰,我将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成都是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课不是局限于课堂、教室范围内的知识课,通过给烈士写封信等方式,将价值立场转化为具象实践,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半径’,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更全面地认识成都。”谈及承办活动的初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是让青少年更多了解英烈事迹,构建起跨越时空与英烈对话的精神桥梁,推动青少年在行走中修品行、立志向。
据介绍,评审专家团队依据历史契合度、情感真挚性、创新表达力等标准,从众多信件中精心筛选出了200封温暖信件。自4月1日起,在十二桥烈士墓(4月1日—6日)、成都市烈士陵园(4月7日—11日)设置展览专区,集中展出200封温暖信件。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故事‘传’下去,有助于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关评审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一封信就是一次对话,当青年们站在革命纪念馆前,凝视着那些珍贵的文物和照片时,他们的内心会自然而然地涌起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这种情感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长乐 编辑 曾雪柔 供图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