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陈艺星)
变“一煤独大”为“多业共兴”,书写产业升级的壮美诗篇。
变“起跑跟跑”为“并跑领跑”,奏响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
变“黑灰煤城”为“湖上美城”,绘就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
淮北,这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六十五载砥砺奋进,六十五载破茧新生。
建市以来,我市累计生产原煤10多亿吨、发电数千亿度,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首振奋人心的“乌金赞歌”。
进入新时代,面对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和去产能深入推进的“双重压力”,淮北儿女锚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以破釜沉舟的勇气与革故鼎新的智慧,探索闯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资料图片)
变“一煤独大”为“多业共兴”
产业转型方兴未艾
煤炭,是淮北与生俱来的深刻印记。而今,这座煤城已然变了模样。
在位于临涣化工园区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广阔的厂区里,巨大的反应塔和错综复杂的管道构成了生产的核心,高耸的烟囱直插云霄,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工业画卷。从一期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甲醇项目)到二期甲醇综合利用项目(乙醇项目),再到正在紧锣密鼓谋划推进的乙基胺项目,自2019年成立以来,碳鑫科技聚焦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通过洁净煤技术,成功将煤炭转化为石油替代产品,将资源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
走进位于淮北高新区的银邦(安徽)新能源材料科技公司,信息化设备运行有条不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我们的产品精度,能够稳定在0.01毫米,处于业界领先水平。”该公司总经理张秀清说,2024年,随着年产35万吨新能源用再生低碳铝热传输材料产能释放,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好转型发展之路?我市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变“一煤独大”为“多业共兴”,全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面对“煤电”这一传统产业,我市坚持“延伸煤”“超越煤”,加快煤炭由工业燃料向基础化工原料、高端工业材料转变,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 60万吨煤制乙醇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平山电厂高效清洁燃煤机组成为燃煤发电绿色标杆,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而进、向“高”而攀。
从“煤电独舞”到“群星璀璨”。我市聚力推动“铝基、化工”两大特色产业聚链成群,先后引进中基电池箔、国轩象铝、银邦新材料等一批龙头企业,正朝着“千亿级”产业板块加速迈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四大产业集群,以“链式思维”招引了翌光科技、中安信食品深加工等一批优质项目,积极抢占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过去人们常说,淮北“除了煤电酒,什么都没有”;如今再看淮北,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木变森林”,含金量更高、含新量更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摄影 牛旭东)
变“起跑跟跑”为“并跑领跑”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
环保承载式全封闭导料槽、智能清扫器等智能环保高端设备,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拥有15项发明专利以及46项实用新型专利……走进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安徽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的淮北合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氛围感直接“拉满”。
从一开始生产传统矿山机械,转型升级到智能环保的高端设备制造,淮北合众生产场景的变化,彰显的是淮北制造业迸发的创新力量。
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关键变量在科技,根本出路在创新。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孕育了陶铝新材料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企业和高科技项目,新的动能加快成长、不断壮大,跨越赶超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我市持续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投用集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人力资源、大数据、政务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科创中心,创建“绿色和精准合成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华润金蟾药业“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等88个省级创新平台,赋能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科研端到产业端,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深化与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大连化物所等大院大所战略合作,高标准建设临涣化工园区中试基地,树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风向标,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的贯通融合,努力把更多“领跑并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强筋壮骨”的发展成效。创新设立了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新模式,推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一体贯通。
高质量发展之道,关键在汇聚人才。我市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设立“淮北人才日”,创新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系列活动,“一事一议”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 28个,14个团队入选省“115”等创新团队,开启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如今,我市从“吃资源饭”到“打创新牌”,“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
(摄影 冯树风)
变“黑灰煤城”为“湖上美城”
绿水青山画卷铺展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望去,是晴空万里的“天空蓝”。
层峦叠翠,碧波荡漾。放眼四顾,是心旷神怡的“生态绿”。
半城山色,半城水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探索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华环境优秀奖等多个“国字号”荣誉。2024年6月,我市还联合11个城市发布“厦门倡议”,生态治理淮北经验全国推广。
做活“水”文章,创新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增添城市山水灵韵。我市直面煤炭开采导致的土地沉陷这一生态欠账,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深改湖、浅造田、稳建厂、沉修路”等模式,累计投入资金160多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20余万亩,打造众多湖泊湿地、滨湖公园,成为淮北独特的生态风貌、宝贵的资源财富。
做精“山”文章,全力攻克石质山造林难题,全民行动绿染相城。我市遍布石质山,无土缺水,草木难生。为了让石质荒山披绿装,我市独创“七步造林法”,以新时代“愚公”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在“石头缝”里种活苗木1100多万株,让“石头山上造林”从不可能成为现实。
做好“融”文章,深化文旅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依托治理修复后的山水资源,加快建设“十大文旅工程”,积极探索“文旅+”多业态跨界融合,相山公园、四季榴园、南湖景区等4A级景区串珠成链,隋唐运河古镇、濉溪古城、龙脊天路等特色项目引客入淮,精心打造“煤美与共、湖上淮北”文旅品牌,生态“高颜值”不断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昔日之煤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之淮北,开门见绿、移步皆景,“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生态画卷愈发灵动、徐徐铺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发扬“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征程上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淮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詹岩
编辑:陈豆豆
编校:陈艺星
编审:王伟
审签:刘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