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玉珍(河北怀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至清明,思念如纷纷细雨,浸湿我对母亲的无尽追思。

母亲,于我而言,是生命的启明灯,是我人生路上最坚实的托举者。她虽平凡,却以非凡的爱与力量,将我托向事业与家庭的美好未来。古往今来,无数伟大母亲以她们独特的方式托举子女,成就非凡。欧阳修之母郑氏,家境贫寒却志存高远。那时家无纸笔,郑氏便以荻草为笔,以沙地为纸,在那片荒芜草地上,一笔一划教欧阳修识字读书。为欧阳修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奠定基石。托举起他的锦绣前程。秦国能统一六国,绝非秦始皇一人之功,背后亦有历代秦君母亲的默默托举。如宣太后,在秦昭襄王年少即位时,以果敢与智慧主持朝政。她周旋于列国之间,稳固秦国局势,为秦国后续统一大业铺就道路,是秦国崛起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托举者。而我的母亲,亦如她们一般,用爱托举着我。

小时候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省吃俭用,也要让我上学,当时父亲在县城电影院工作,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姐弟四个孩子,还要参加生产队里劳动。我是老大,邻居们都说“她是女孩子,早晚都是面向外的人,不要让她念书了,让她帮着你哄孩子做饭,你就省很大的劲。”母亲每次都是淡淡一笑说:“她要念就念吧,将来她不会埋怨我。”可是没人的时候她常说:“孩子,好好念书吧,不要像我当睁眼瞎了,我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误你学习。”

就这样,我一直念到了高中。(我们的小村庄就我一个人读到了高中,)高中毕业后,我在村里当赤脚医生,那时很忙,没有白天和黑夜,赤脚医生都是到病人家里去看病,什么时候叫就什么时候到,闲暇时还要看一些医学书 ,(父亲不在家)母亲从来没有让我干自留地的活和家务活,总是让我看书,我村是靠山高低不平自然村落,户与户之间很远,晚上有时候不敢去也不想去,母亲还要陪着我去给人家看病。当我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她温暖的怀抱与鼓励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让我重燃斗志。



曾记得1975年,那时候经济特别困难,上级给村里每个月80斤白面指标(一张面条2斤),交给半农半医保管,留给一些病人用。一天有个人就给我写了一张大纸报,贴在卫生室门上,说我把面条分配不公,写了很多坏话,当时17岁的我,哪里接受得了这样的事情?我根本不懂什么叫公不公,谁要就给谁。一张大纸报,把我这个要改变“农村缺医少药面貌”的满腔热情17岁的小女孩,一下子泼了冷水,感觉天要塌了,没法活了。这时母亲鼓励我,告诉我以后还有很多的困难,你定要坚强面对,给我讲了很多她知道战胜困难的故事。经过几天我缓过来继续我的工作。母亲对我的托举,不只是生活上的关怀,更是精神上的引领。她教会我善良、坚韧与担当,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坚守本心,勇往直前。

如今我有工作拿着退休金,家庭幸福美满,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默默付出与托举。清明已至,微风轻拂,流云飘荡,仿佛母亲温柔目光注视着我。我深知母亲虽已离去,但她的爱与托举,如璀璨星辰,永远照亮我前行之路。在这缅怀时节,我将这份思念深埋心底,带着母亲的期望,继续在人生旅途中书写属于我的精彩。我也要像母亲一样托举我的儿孙,这是传统,也是责职责!

(作者系河北怀来县老年大学学员)



编辑:牛义信/夏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