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恩不止生养,而在于托举。”这话近来常被提起,人民日报也曾写道:“一个好的家庭的意义,不在于多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竭尽所能,去托举下一代更上一层楼。”

表面看,这似乎在赞美父母的付出,可细一琢磨,却让人不安。生养被定义为义务,托举才算恩情,仿佛孩子是块原料,非得被推上高处才算成材。这种观念,哪是把孩子当人,分明当成了工具,连父母也被矮化成了垫脚石。

这种“托举”的逻辑在现实中愈演愈烈。有人会说:“你不就被全家之力托举起来的吗?”还有人调侃:“自己不想飞,还得驮着下一窝崽飞。”这话听着像道德绑架,把家庭关系扭曲成了债务清单。父母被要求无条件“托举”,孩子则被期待超越父母的阶层,好像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掉棒就是失败。可人不是接力棒,家庭也不是赛场。这种观念一旦深入人心,后果令人担忧。

如果青少年们信以为真,长大后想要什么却得不到,会不会转而质问父母:“你生我养我不过是义务,有什么恩?你逼我学习,不就是因为你没本事兜底?我拼命学,不还是为了像你一样当牛马?你年轻时若够努力让我当富二代,我至于这么苦吗?”想象孩子这样质问,我会觉得教育的根基已然崩塌。

我反对的不是事实,而是它背后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被简化为社会爬升,父母的责任被框定为“推孩子上位”。现在以地位、金钱、成就衡量人的价值,一旦扎根内心,人就注定被奴役。

做到了,短暂满足;做不到,就怪上一辈“托举不利”。欲望无尽,这循环也无尽,最终只剩抱怨和苦毒,双方都不得解脱。更可怕的是,这种标准把父母逼成超人,把孩子压成傀儡,若没“托举”到位,父母仿佛罪该万死。这哪还有人性可言?


反观基督教的视角,人的价值无需外在证明。圣经说,人是上帝按祂形象所造,每条生命都有独特意义。生养孩子不仅是生理本能,更是参与上帝的创造与延续。孩子有自由意志,人生是与上帝同行的旅程,不是被父母硬拽着飞。

“托举兜底”这词却冷冰冰,暗示孩子没父母拉一把就得摔死,父母不推孩子“更上一层楼”就失职。这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对上帝安排的不信任。父母的责任是陪伴与引导,而非替孩子定义成功。

若把根基立在基督的磐石上,一切截然不同。以弗所书2:8写道:“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人的尊严来自上帝的赋予,而非地位或成就的堆砌。有了这底子,人无需被“托举”的枷锁绑缚,也不用在无尽的攀爬中证明自己。家庭不再是压力锅,而是港湾;人生不再是接力赛,而是自由的探索。

相比之下,世俗的“托举”观多么苍白无力——它许诺短暂满足,却带来永恒奴役;基督的磐石却赐下稳固根基,让人活出真实与自由。两者之间,真是天壤之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