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清明节,

除了踏青祭祖、门前插杨柳、

郊游、放风筝、打秋千等常见习俗,

桥头地区还有着独特的传统

——买 “清明扇”

这一风俗承载着

人们赶走 “小人”、扫除污秽的美好愿望,

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桥头镇老街区,有着60年历史的稳记竹篾店就有售卖“清明扇”。“每年清明前半个月,‘清明扇’就开始热销。”店主邓佰稳介绍,根据传统习俗,人们喜欢在清明节买一把扇子,这把扇子叫做“清明扇”。传统清明扇多为油纸扇,以油纸和竹片黏合而成。后来,人们为了方便,逐渐改用大葵扇替代。葵扇以其宽阔的扇面和粗犷的扇骨,比纸扇更具实用性,扇风更为有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习俗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忘。市民罗小姐表示,她是从长辈口中得知 “清明扇” 背后的寓意 —— 驱赶 “小人”、扫除厄运。为了传承这一习俗,她打算在这个清明节买一把扇子,以应节气。


按传统习俗,人们会将 “清明扇” 从屋内扇至屋外,象征着将一切不吉利的事物和邪气 “扇走”。也有人选择将扇子挂在自家门口,以此挡煞、辟邪。桥头作家莫树材在《桥头故事》中记载,清明前夕是葵扇销售的旺季,大街上常见手持葵扇的人穿梭而过,人们以拥有一把精美的扇子为荣。这一习俗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驱魔辟邪美好愿望的表达。

实际上,买清明扇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在过去,没有电风扇的年代,随着清明过后天气渐热,蚊虫增多,一把大葵扇不仅能带来清凉的微风,还能有效驱赶蚊虫,同时具备遮阳防晒的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清明扇由来

买清明扇的来由有两种说法:

1

一是为了灭火。传说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拒绝晋文公(重耳)封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为了迫使逃亡期间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重耳充饥的介子推下山领封,已任晋国国君的重耳(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死不肯下山受封,与母亲一起被大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寒食),并自己带头吃冷食以表自责。清明买扇,为的是扑灭山火挽救忠臣介子推。

2

二是为了赶鬼(打小人)。传说清明前后,阴间鬼门大开,任由生鬼、死鬼、冤鬼到处漫游,放肆无忌。人们恐怕鬼怪魍魉、牛鬼蛇神、山岚瘴气人屋作怪,都去市上买清明扇,挂在门口挡煞,其意谓一年中邪妖不吉之事,都被那把扇一扫而空了。以前用的是油纸扇,用油纸和竹片黏成。后来人们贪方便以大葵扇代之,葵扇扇面阔、扇骨粗,比纸扇更有力,赶鬼效果更好。


桥头民谣唱得“一把扇子好清风,时时在手中,一时唔在手,冇得打蚊公!”歌里唱的就是清明扇!


图文:赖燕芳 邵锦烺 《桥头故事》

编辑:陈颂铭(实习)

编审:香雅怡

出品:桥头镇融媒体中心

新闻回顾

01

02

0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