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清明节是一个“三合一”的节日,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交汇融合而成。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作为节气的清明,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汉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天文训》指出:(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是由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的缘故。
清明作为节日则形成于唐代。“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在唐代,因寒食节的兴盛,与其日期相近的清明节气受到关注,逐渐成为节日。寒食节上坟扫墓、改火等习俗也都成为了清明节的习俗。
同时,大唐是个盛行娱乐的时代,唐代人定不会辜负大好春光,他们尤其看重三月初三的春游。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自魏晋至唐代,上巳日(农历三月三日)踏青是普遍的习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也是在唐代,踏青开始比较集中于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节日期间进行。唐代以后,随着清明节地位的上升,寒食节、上巳节地位的下降,乃至后两者的日渐衰微,踏青越来越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内容。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