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正值清明,春风拂面,阳光和煦。四川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内,人们手持白菊,凝视镌刻着捐献者姓名的纪念墙,那些平凡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跨越生死、用身躯托举医学进步与大爱精神的故事。今天,在这个缅怀逝者的日子里,让我们从家属的第一视角走进捐献者的故事。
烈火中的担当 生命尽头的馈赠
我的丈夫何开斌,是一名消防战士,也是一名遗体捐献者。
面对惊心动魄的火灾,他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当发生地震,他又投身于抗震救灾一线......他总是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19年的消防生涯中,多次立下战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个人。2006年退役之后,也依旧努力发挥余热。
可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患上了罕见的疾病。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从未有过抱怨。他深深地感受到当前医学在治愈这种疾病的过程中,存在的艰难与空白。为了能够帮助医生更快地解决此类疾病的难题,为了以后的患者有得到救治的希望,他决定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贡献出自己最后的力量。
我永远记得,丈夫对我说,他的病罕见,身体一定有研究价值,如果把遗体捐献出去,能给社会作点贡献就再作一点。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坚定的光,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光,照亮了我,也照亮了我们整个家庭。即使有遗憾与不舍,但我们更明白何开斌作为一名消防战士的担当与责任。在他的影响下,我和女儿也登记成为了中国遗体器官捐赠志愿者。我们知道,这是对他的精神最好的传承,也是我们对社会爱的延续。
三战癌症的“特例” 以破碎之躯开启生命对话
遗体捐献者罗正长是我的父亲,他从2008年至2019年,11年的时间里经历了3次癌症,一次车祸,父亲用他的坚强和乐观,诠释了生命的顽强。那些年,他一次次战胜了病痛,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
2008年父亲第一次查出食道癌时就跟我和母亲讲要捐献,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遗体捐献,我陪着父亲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并联系到相关部门。
2019年3月,父亲第三次确诊为气管癌晚期,他要求我们务必完成他的心愿——将躯体留给需要帮助的人。父亲说:“医学进步需要千万人托举,癌细胞如此顽固,我这具遭受三次癌细胞攻击的身体也算特例,希望能有些贡献。”我和母亲尊重父亲的选择。我觉得当一个人愿意撕碎传统观念织就的茧,把肉体的消逝转化为永恒的馈赠,死亡便不再是终点,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开启的生命对话。
青春如歌 以痛吻世界的18岁少女
我是遗体捐赠者魏吴语的母亲。她生前是一个坚强、乐观、充满爱心的女孩。
18岁,正是花儿一般的年纪,她本应在课堂上学习,备战高考,未来有无限的可能。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2022年3月,魏吴语被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尽管如此,我和女儿都没有放弃,恶性肿瘤也一度消失,并于2023年“五四”青年节这天迎来了出院。魏吴语出院时送给林院长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感谢林爷爷让我再次看到了这美好的人间,给了我生的希望”。
然而,病魔并未放过我可爱的女儿。魏吴语的病情再次复发了,医生一次次把魏吴语身体的癌细胞控制住,希望就在前方的时候,它又悄悄地从身体其他的部位冒出来,病情反反复复,历经多次抢救。但魏吴语一直没有放弃,她经常给我说:“妈妈,为什么我的病情会这么难治呢?等我走了,把我的遗体捐献出来,留给医学院研究,希望能研发出更多更好的新药及治疗方法,能帮到和我一样病情的其他病友。”
2024年3月29日17时05分,魏吴语在四川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按照她的遗愿,捐献出她的遗体,用于医学科研教育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语的生命延续下去,帮助更多的病友战胜病魔。
我可爱的女儿,你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妈妈答应你,会和你爸爸好好地生活,想你的时候会到华西基础学院楼下或者长松寺来陪陪你,会替你去吃你没吃过的美食,看你没看过的美丽风景。愿天堂没有病痛。妈妈爸爸永远爱你,永远怀念你。你的坚强和勇敢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你的生命将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从母亲到爱人 一个家庭的生命接力
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党员,生前是备受尊敬的图书馆学专家,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充满大爱的一生。
2012年,母亲已是88岁高龄,她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决定——逝世后捐赠遗体。那时,办理遗体捐赠必须子女签字同意。弟弟远在异国他乡,母亲便在弟弟回国探亲之时,再三嘱咐我们完善手续。在业内熟人的指导下,我们完备了相关事宜。记得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曾感慨地说:“你妈妈太伟大了。”那一刻,我为母亲的无私而骄傲。
时光流转,2022年12月,亲爱的母亲在98岁高龄之后因衰老从容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老人的离世深受社会的关心,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医院,认真处理善后事宜,并和我们家属一道举行了庄严的告别仪式。
我的先生,参军20年,转业后在地方工作。因岳母捐赠遗体的事深深触动着他,于是他生前主动提出遗体捐赠。去年,先生病逝,我完成了他的遗愿。他的这份勇气和大义,令人敬佩,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与升华。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有着45年的临床经验,在职业生涯中深知临床解剖知识对医学的重要性。同时,深受母亲和先生的影响,我也想要为遗体捐赠公益事业出一份力,于是我也办理了将遗体捐赠的相关手续。让我倍感欣慰的是,在我的影响下,闺蜜、朋友、同学也纷纷受其感染,陆续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
我们深知,遗体捐赠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愿母亲和先生的遗体能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贡献一分绵薄之力,这是他们的遗愿,也是我们生者的慰藉。死亡不是真的逝去,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生命的接力,在我们这个家庭中延续;大爱的传承,也在我们身边不断扩散。我们相信,这份爱会感染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向所有遗体捐赠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705万,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8万余例、遗体捐献6.3万余例、角膜捐献11万余片,挽救了17万余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为10万余人带来光明。这些数字背后,是消防员的无私、少女未完成的梦想、老兵沧桑的骨骼、学者睿智的大脑……他们以身躯为桥梁,连接生死,贯通古今。
清明的阳光中,纪念墙前的白菊愈发洁白。那些被解剖刀划开的身躯,早已超越“遗体”的物理定义——它们是疑难杂症的密码本,是医学生指尖的教科书,是绝望者眼中的星光。当传统观念被勇气撕裂,当个体命运与人类命运相连,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以科学之名、以大爱之姿,开启的新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升涛 编辑 曾雪柔 图片 四川省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