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历书》有云:“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杨柳泛青,草长莺飞,人们趁着大好春光,纷纷走出家门,扫墓祭祖、踏青出游。

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讲,从立春以后,人体内的肝气渐渐上升,在清明时节达到最旺。如何避免肝火过旺或郁结,建议做到以下六点。



1、多吃蔬菜水果

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

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讲,从立春以后,人体内的肝气渐渐上升,在清明时节达到最旺。

《论语》中说:“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对脾胃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饮食上,要多吃新鲜的应季蔬菜水果。

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五色对应五脏,青色入肝经。”

因此,绿色蔬菜可以疏肝解郁,促进肝气的循环代谢。

唐代诗人杜甫写过“夜雨剪春韭”,俗话说“种块韭菜,祛病消灾”“春韭贵如油”,都是对韭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高度评价。

韭菜是温性的,富含膳食纤维,能够帮助人体排出毒素。

除了韭菜,菠菜、豆芽、萝卜、黄瓜、花椰菜等蔬菜,桑葚、草莓、枇杷、芒果、菠萝、橙子等水果,都是清明养生的佳品。

清明时节,多吃蔬菜水果,有利于人体生发阳气,起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2、饮食省酸增甘

《黄帝内经》的观点是:“肝属木。”清明时节草木生发,会导致肝火旺盛。

在这个时候,饮食上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和原则。

酸味的食物,会导致肝气过盛,影响脾胃功能,要适当地少吃;同时,甜味的食物,有助于补脾益气,要适当地多吃。

莲子、红枣、山药等,可以滋养脾胃;百合、莲子、茯苓等,能平肝火、养肝,多吃能增进身体健康。

另外,羊肉、牛肉、狗肉等热性食物,还有葱、姜、蒜、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会使肝火过旺,要尽量少吃。

古代的饮食养生观念,是“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

这句话,强调了一年四季只有饮食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3、谨防“毒从口入”

有句谚语,人尽皆知——“春食野,夏吃苦”。

清明,各种各样的野菜,是“天赐良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一边踏青,一边挖野菜。

《诗经》有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其中的荇菜,就是一种美味的野菜。

蒲公英,又叫“婆婆丁”“黄花地丁”。不但是一道美味,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有清热解毒、利尿缓泻等功效。

除了漫山遍野的蒲公英,还有蕨菜、荠菜等,可以变着花样来吃,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然而,每年都会发生挖野菜中毒事件。

许多野菜的外形、颜色很相似,如果误采,轻者没有食用价值,严重的会导致中毒。

有些野菜草酸含量高,有些野菜纤维素含量高,有些野菜刚打过农药,还有些野菜含有微量的天然毒素……如果烹饪不当,或者食用量过多,就会引起中毒。

因此,食用鲜嫩的野菜时,要格外小心,谨防“毒从口入”。



4、增加户外活动

《黄帝内经》有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看来,坐卧时间太长,会影响气血的循行。

动则生阳,到了清明,一定要多去公园、树林、河边走走。

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身体自然会有天地之间的清新之气,有助于养生保健。

清明,古人有放风筝的习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便是最好的例子。

放风筝,是一种全身锻炼。眼睛要一直追随着空中的风筝,脖子不停地转动,腿、腰、肘、手等多个部位都要动起来。

登山、荡秋千等户外活动,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既增强了体质,又陶冶了情操。

适当地增加户外活动,能使人轻松愉快,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找到宁静的归宿。



5、穿衣“下厚上薄”

俗话说:“春捂秋冻。”

但是,盲目地“春捂”并不科学,可能导致出汗过多。如果再被冷风一吹,就非常容易感冒。

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春捂”更容易引发健康问题。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出现了“二八月,乱穿衣”的现象,更要注意预防感冒。

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适合采用“下厚上薄”的方式。

早晚温差大,出门时,多穿几件衣服,热了可以脱掉,还可以带上帽子、围巾、口罩等。

这样,可以适应气候变化,预防伤风感冒,促进身体健康。

俗话说的“寒从脚起”,说明了脚部保暖的重要性。

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这样“下厚上薄”的穿搭方式,有助于抵御寒冷、保持身体的阳气,自然会减少疾病的侵袭。



6、心态恬淡平和

《黄帝内经》有云:“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从中医的角度,清明前后,是阳气生发的时节,肝气最旺盛。这时候,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保持心态的恬淡平和,是一种智慧。

《道德经》有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无论受到宠爱或者侮辱,都会感到惊讶不安,这是一个人对外界的评价太敏感了。

心态,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无论春风得意,还是面对挫折,都能够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是彻悟人生的一种气度。

即便再轰轰烈烈的人生,等到繁华落尽,平淡才是最后的归宿。

与其患得患失,不如抛开名利,看淡得失、荣辱。这样,自然情绪稳定、心态平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