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在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
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她拍摄的一座北京尼姑庵的照片。
翠峰庵,又名翠峰寺,是一座尼姑庵,位于北京西直门内的盘儿胡同。寺院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当时的司礼监掌事太监张敬斋所首创,僧录司左觉义为住持,在佛教界内有很高的地位。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翠峰庵大约有房屋三十余间,同治年间,因这里空房多且环境僻静,皇室后裔载雁宾便在此创办了翠峰庵票房,经常纠集了一群戏迷票友在这里切磋唱戏技艺。清代在北京,凡是谈起票房,没有人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翠峰庵票房的。翠峰庵票房曾涌现过许多“名票”,如刘鸿声、金秀山、德珺如、汪笑侬、郝寿臣等等,后来他们都下海成了京剧的著名演员,成为一时场上的台柱人物。
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尼僧们对寺庙进行重修,殿房增至74间,此时寺内的尼僧也达到了二三十人,成为了民国时期北京重要的尼僧寺庙。赫达这组照片应该拍摄于1930年代,正是翠峰庵香火鼎盛时。
1960年以后,翠峰庵改成工厂,翠峰庵的尼姑们被遣散。后来,因为旁边有一个消防中队,翠峰庵西院成了消防局训练场。1995年,寺庙建筑被拆除,这座尼姑庵彻底消失。
顺便说一句,在一些介绍中,有把这组照片写成是安徽九华山翠峰寺,完全是张冠李戴。
一名比丘尼正在敲钟。
一名比丘尼在敲击石磬。
一位比丘尼正用木槌敲击木板。
比丘尼们在庭院中休憩。
手持各种乐器,行进中的一队比丘尼。
手持各种乐器做法事的比丘尼。
打坐修行的比丘尼。
闭目冥思的比丘尼,头戴黑色风帽。
翠峰庵中坐在蒲团上打坐的比丘尼。右侧一名尼姑还很年幼。
一名比丘尼在佛案前鞠躬。佛案陈设着各式法器。墙壁上挂着的看起来像是贯休的十六罗汉图。
跪在佛案前的比丘尼 。
跪拜的比丘尼。
修行中的比丘尼。
一名 比丘尼双手合十。
手持引磬的 比丘尼。
手持引磬的特写。
引磬是佛教常见的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法事、诵经等场合。结构上,引磬形如小碗,铜制,有木柄,用铜棍敲击。演奏时左手持柄,右手敲击,音色清脆。在佛教中,引磬由悦众使用,配合维那的大磬,指挥大众的行动和唱诵。道教中也有使用,称为手磬,用于醮坛仪式。
一名比丘尼双手结手印,头上戴着饰有梵文铭文头饰。
佛堂中一名比丘尼正在敲木鱼。
手持引磬并敲击木鱼的比丘尼。
一名比丘尼,头戴黑色小帽,着袈裟,在敲打木鱼。
木架上的木鱼和小钟。
一名比丘尼在击打木架上的木鱼和小钟。
比丘尼特写。
一名头戴风帽的比丘尼特写。
修行中的比丘尼。
比丘尼。
佛案前打坐的三名比丘尼。
手持锣鼓的比丘尼们。
比丘尼着袈裟。
法事中的三名比丘尼,中间一名头戴五佛冠,前有佛案,案上一尊菩萨像。
正在做法事的比丘尼。佛案后方一名 头戴五佛冠的比丘尼在主持仪式,其他比丘尼 在演奏乐器。
手持各种乐器演奏佛乐的比丘尼。
手持各种乐器演奏佛乐的比丘尼。
一名中老年比丘尼特写。
比丘尼特写。
比丘尼的日常课业。
学习中的比丘尼。
敲木鱼的一名比丘尼。
比丘尼特写。
戴风帽的比丘尼。
比丘尼特写。
比丘尼特写,可以看到头上的 戒疤。
头戴风帽的比丘尼。
两名比丘尼站在院中交谈。
一名年老比丘尼。
比丘尼特写。
一名比丘尼手持一串念珠。
一名比丘尼特写。
一名年老比丘尼。
手捻念珠。
比丘尼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