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创客公社 江榆洁
去年底,杭州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剑指万亿级新赛道;而南京则在2025年3月26日举办的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上,揭牌宣布成立四大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其中“机器人攻坚办”赫然在列,决心可见一斑 。
仅隔三日,3月29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便率南京市党政代表团考察了南京市唯一一家专注人形交互服务机器人的企业——华夏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机器人”)。
周红波在现场表示,“开业至今,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华夏机器人先后引起了江苏、安徽两省省委书记、省长对公司的关注,我也是第三次与‘夏澜’‘夏起’见面。”
华夏机器人成立于2024年3月,总部位于深圳,2024年12月,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落子华东总部,并主导建设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中心,填补了我国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场景数据采集的空白。
在长三角机器人“暗战”不断的特殊时期,能半个月内先后引起 江苏、安徽两省省委书记、省长的关注,还前后共计3次与南京市委书记“见面”,这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究竟有何魔力?
创始人曾想“出家”
转身拥抱机器人领域
华夏机器人创始人沈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极客”,而是一位曾在计算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
据悉,他曾执掌一家计算行业企业,在计算行业“国产化”浪潮中带领团队创下年产值近40亿元的业绩,但也正是这份工作令他萌生“想出家”的念头。
“那时候我真的很想出家,因为做计算行业非常累,而且精神上也非常受折磨。”沈健说。
最终他并没有真的“出家”,却选择了创业这条“九死一生”的路。当然他选择创业的赛道不是计算行业,而是人形机器人领域。
在他看来,这一赛道充满了“自由度”,让他看到了比“国产化”更大的价值空间,能够带给个人一种更大的成就感。
于是在2024年3月,沈健在深圳创立数字华夏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人形交互机器人研发。同年,他在南京落子华东总部,于中国(南京)软件谷成立了华夏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
公司独创"1+3+3"产品战略布局,以巨号®具身智能交互平台为核心,打造了一套完整具身智能交互系统,该平台集成了多模态感知、情感洞察和类人垂域智能等前沿功能,为各类机器人产品提供强大的智能支持。
沈健曾强调,华夏机器人要重点打造人形机器人的“交互性”,“人形机器人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所以它要带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
因此,华夏机器人推出的具有仿人面孔、拥有上百种表情的人形机器人“夏澜”,打破了大众对于人形机器人只有机械外壳的印象。
目前,“夏澜”以其高颜值、高智商、高情商的特点赢得市场广泛关注,已成功应用于政务大厅、商用服务和展馆代言等诸多场景,客户群体包括头部ICT厂商、头部银行、电网企业和国央企等。
在融资历程上,2024年7月,公司便已完成天使轮融资,资方为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智元机器人;2025年3月14日,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同创伟业独家投资。
紧接着3月18日,由华夏机器人主导建设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中心在中国(南京)软件谷正式成立,旗下机器人“夏起”也首发亮相。作为行业首个基于真实交互场景的平台,该中心有望填补国内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场景数据采集的空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就已完成数十台机器人商业交付和数千万元营收,预计2025年营收将达到数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成立仅一年时间,华夏机器人就已实现融资、产品与场景突破的“三级跳”,足以见得其实力强劲。
南京的“野心”昭然若揭
打造“机器人突围”样本
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对华夏机器人的“特别关注”,背后更多的是对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南京“一把手”通过实际的考察行动将机器人产业在全市提升至核心C位,主要原因或许有以下三点:
一是产业布局的考量。
在南京的产业版图中,机器人已被提升至战略高度。2024年底,南京发布了《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提出打造“1+N+1”整机体系:巩固工业机器人领先地位,壮大协作、物流、医疗等特色机器人,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
这一规划与华夏机器人的技术路径高度契合,也揭示了南京的野心——既要“守擂”工业机器人,更要“抢滩”未来赛道。周红波的三次考察,不仅是对华夏机器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成绩的肯定,更彰显了对南京机器人产业日趋重视。
二是技术突破的引领。
目前南京正立足产业基础和核心优势,抢抓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机遇,全力以赴打造“机器人之城”。而抢占“新赛道”,科技创新才是关键。
人形机器人技术是机器人产业的前沿领域,其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市场潜力大。而华夏机器人在面部仿生技术、深度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南京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此,在南京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丰富的产业生态正在加快构建。
三是人才与创新生态的构建。
南京拥有丰厚的科教资源,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具备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巨大潜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设有机器人相关重点专业,产业人才储备和研发优势突出,为机器人产业再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事实上,眼下南京机器人“一核多翼”的产业版图早已悄然成型:
“一核”即打造江宁开发区为工业机器人核心集聚区,在江宁开发区,埃斯顿以年出货近3万台的成绩稳居国产工业机器人“一哥”、汇川技术南京基地年产能达5000台,补上了整机制造的短板;“多翼”即江北新区、南京经开区、雨花台区、麒麟科创园、溧水区等围绕自身产业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目前,南京市已集聚近百家机器人企业,立足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优势,《计划》明确提出,南京市要在三年内实现产业规模翻番,机器人年产量力争达20万台,产业规模超400亿元。
因此,周红波书记三次走进华夏机器人,看到的或许不仅是单个机器人的舞动,更是南京一跃成为“机器人之城”的未来图景。
南京的这场“机器人突围战”,已经拉开序幕。
文章素材来源:
Digit数字华夏:《这家公司,让市委书记“三顾茅庐”》
路演记:《让人形机器人有“温度”背后——有一位曾经“想出家”的创始人》
南京日报:《“机器人之城”,加速崛起》
南京市工信局:《以创新激发动能,聚力打造“机器人之城”》
网络公开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