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玉环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王涵正埋头整理机器人专业人才“花名册”,准备邀请他们参加4月底召开的玉环工业机器人产业大会。
“机器人产业大会‘含金量’绝对高,我们也准备借机举办人才圆桌会议,让这些专业人才能够多多交流切磋,为玉环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王涵说。
近年来,玉环市坚持以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抢抓机器人产业布局发展契机,实施“产才耦合”计划,全方位强化产业和人才之间的吸引力、匹配度、互促性,推动优质人才集聚,加速抢滩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目前,玉环已引育机器人行业国省级重点人才13名、台州“500精英计划”10名。
建强智库 推动成果加速转化
四轴机器人焊接、六轴机器人贴磁瓦、桁架机器人接续下线……走进琦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场景映入眼帘。目前,“琦星”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机装配、机床上下料、智能焊接、插件等各生产环节。
从生产工业缝纫机关键零部件,到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化升级,工学博士姜军带领的技术研发团队是关键力量。自被引进“琦星”以来,他致力智能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产品研发,先后荣获两项发明专利。“3D视觉是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应用,决定了机器人抓取的精准度,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专业知识不断转化成技术成果,把一些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国产化,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姜军说。
近年来,玉环紧扣本土机器人相关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精准招引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产业领军人才和企业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组建机器人产业专家智库,助力机器人企业成功组建3D视觉智能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研究团队5个,吸纳国省级重点人才项目专家5人、特支计划专家5人,并与来自ABB集团、TTI创科集团等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与机械自动化领域头部企业的5名专家达成柔性合作。
面对机器人关节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技术壁垒,浙江如川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以6名核心人才为引领的研发团队,同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形成了“研发—转化—生产”闭环,攻克了材料寿命、热处理等核心技术难题,对标日本哈默纳克技术,成功研发谐波减速器,实现国产替代。
专家智库支持下,一系列研发成果加速转化。目前,已帮助企业解决“3D视觉引导机械臂抓取系统”“静电场辅助低温多功能制冷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10个,带动玉环机器人行业企业参与制定及修订国家标准18条。
固本培元 优化科创产业生态
这阵子,南湾智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内的部分商住用地正通过整体规划调整重新转为工业用地,为机器人产业提供更大空间。在玉环机器人与数控车床产业链党委的推动下,这里不仅吸引了震环高端机床、环动科技机器人关节等企业集聚,还有精航(上海)智能科技、数字华夏(深圳)科技等链主企业在此成立机器人项目。
最好环境是留住“最强大脑”的关键。近年来,玉环聚力打造战略人才力量集聚地、创新成果孵化地和高端产业承载地,为人才提供干事平台、创新舞台。同时,打好政策“组合拳”,制定机器人专才引育“十条”新政,设立10亿元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和2亿元人才科创基金,专门打造集智能工厂、生产研发中心、商住配套、学研基地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人才城。
蔡遂生是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几年前他带领团队入职浙江玉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公司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工作,帮助“玉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实现零的突破。目前,“玉强”70%的产品实现玉环本地销售,产值三年翻三番。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业人才,玉环人才部门对蔡遂生毫不亏待,2020年以来,在工资、住房等方面的补贴金额超200万元。“在玉环享受到了尊重和厚爱,我的专业知识也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去年我还在玉环买房,真正在这个城市安定下来。”蔡遂生说。
眼下,玉环市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林景尧正为制定新的机器人产业人才政策忙碌着,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不断“加码”。“这次主要深化‘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改革,建立以实绩、贡献、薪酬等为导向的市场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简单说就是这个人才好不好、有多好,不再拘泥于论文、职称等限制,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我们政府只管奖。”林景尧说,他们计划授权人才分类认定试点企业30家,自评认定人才70人。
作者:曹思思 徐海波
编辑:张婷
一审:陈佳
二审:泮永翔
三审:黄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