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清明节,这给我们中国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小长假。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计划在2025年清明节期间,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祭扫活动,旨在引导市民群众及青少年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过程中,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并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3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成功举办了2025年清明祭扫服务保障新闻发布会。会上,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吕俊超指出,今年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是隆重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民族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时刻。
结合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将广泛组织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红色祭扫活动。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围绕伟大的抗战精神,深切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据悉,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将联合首都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共同举办“聚力共建,文明北京”主题活动。该活动将通过参观抗战遗址、重走抗战路线、观看抗战影片、祭扫烈士陵园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部队官兵及市民群众在活动中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并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将充分利用市红色教育基地的优势,号召广大中小学生参与“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的实地探访线路,重温抗战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
此外,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还将在首都文明网和“文明北京”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推出“网上祭英烈”互动专题,集中展示北京地区百位革命英烈的事迹,并引导网民通过献花、点烛、留言寄语等网络祭奠方式,向革命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我们以下再大致梳理一下,今年怎么进行红色祭扫和抗战精神的传承的活动。
一、核心活动形式与典型案例
1. 庄严祭奠仪式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忆满京城、情思华夏”祭扫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代表通过献花、宣誓等方式缅怀英烈,并融入声光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参与者可扫描二维码获取定制化英烈档案。
吉林敦化市陈翰章烈士陵园:1200余人参与祭扫,少先队员献花篮、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强调“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意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海警局联合多家单位沿滨江步道行进,参观抗战浮雕,集体默哀并敬献花篮,将缅怀转化为岗位奉献动力。
2. 红色教育实践融合
广州白云区江高镇:中小学生通过红色历史剧《抗日儒将伍观淇》、诗朗诵等形式再现“江高之役”,实现“党团队一体化”思政教育创新,活动覆盖200余名师生。
通化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微公益协会联合志愿者开展祭扫,全体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突出志愿服务精神与红色传承的结合。
3. 线上互动与科技赋能
例如,北京有“网上祭英烈”平台,集中展示百位英烈事迹,提供献花、留言等网络祭奠功能,结合文明引导员宣传理性祭扫,日均覆盖超8000人次服务。
红色足迹GIS系统可以集成全国2386处抗战遗址VR实景(如龙泉市“口袋博物馆”的数字化经验),开发“抗战路线闯关”小程序,完成线下打卡可解锁电子勋章(参考山西青年重走抗战路的活动设计)。
多地元宇宙纪念馆:开发虚拟祭扫空间,用户可创建数字形象参与宣誓、点亮电子长明灯,生成AI纪念证书,突破地域限制。
文物认养机制也很有意义,可以推行“企业+社区+学校”三位一体守护计划:企业资助遗址维护,社区组织志愿服务,学生担任“文物监护员”(结合北京文明引导员体系与通化县志愿联盟模式)。
二、活动特色与创新亮点
1. 代际传承创新
传承指的就是简单说,要一代一代人都知道,都记住,并发自内心去学习和践行。
青少年深度参与,如白云区中小学生通过情景剧、誓词重温与历史对话,宝山活动组织青少年沿抗战路线徒步,强化沉浸式体验。
银发记忆活化,或者说抢救历史。多地邀请抗战老战士或者后代口述历史,并利用AI技术制作可交互的“历史问答机器人”,部署于教育基地。
2. 科技融合历史叙事
AR/VR技术应用:北京、上海等地在烈士陵园布设声光投影墙,扫描二维码触发英烈生平语音;通化县推出“抗战文物盲盒”,配套短视频解密战地家书内容。
数字档案共建:鼓励公众上传家族抗战口述史、老物件3D扫描件,通过区块链存证形成可追溯的“民间记忆库”。
3. 社会化协作网络
政企社联动:北京动员文明办、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部门协作,通化县联合银行、志愿者协会开展祭扫,形成资源整合效应。
红色旅游活动:如上海滨江抗战步道与湿地公园联动,吉林推出“抗战路线闯关”小程序,结合文旅资源深化教育意义。
三、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1.传承抗战精神谱系
红色祭扫活动聚焦“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四大精神内核,通过具象化仪式(如重温入党誓词、集体默哀)转化为当代奋斗动力。
2. 构建历史认同共同体
从北京的百位英烈事迹展到通化的《义勇军进行曲》合唱,各地活动强化全民族抗战记忆,尤其注重国际友人贡献(如白求恩、斯诺、柯棣华、希伯、史沫特莱)的纪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 推动红色教育常态化
多地将祭扫活动与学生教育、志愿服务挂钩,如北京将红色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上海宝山将缅怀活动延伸为岗位技能竞赛,实现精神传承与日常实践的衔接。
未来,还有继续深化的各个方向!
例如,技术层面的深化:探索5G+XR技术在遗址导览中的应用,如开发“抗战历史GIS地图”,实现全国2386处遗址VR实景导航。
IP产业化:推动红色数字藏品开发,收益反哺纪念设施维护;打造“重走抗战路”主题高铁专列,串联红色景点与乡村振兴示范区。
国际传播:通过多语种H5页面、海外社交平台传播中国抗战故事,增强国际社会对东方主战场的认知!记住,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这些活动通过“仪式感塑造—教育性渗透—科技化赋能—社会化参与”的全链条设计,将抗战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行动,形成永恒传承、全民参与的红色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