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去拜山;清明节,去扫墓!
这是广西在这个时间段最为主要的事情了,因为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习惯不同,地方就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三月三,清明,都是扫墓的重要时间。
不管叫扫墓,还是叫拜山,或是其他叫法,都是地方的习惯决定的,通俗讲就是到安葬先人的地方,把坟墓周边杂草杂木清理一次,再一年一次的祭祀,这是传统的孝道文化体现之一。
人们在清理先人坟墓的时候,除了主坟,还会清理后面的那个土堆,这个土堆一般叫做后土。不过现在人们对这个土堆的理解有所不同,因为可以看到,有一些坟墓写着“后土”,有一些则写着“後土”。
那有人说了,“后”的繁体写法就是“後”,“后”就是“後”,“後”就是“后”,“后土”和“後土”能有什么区别,能有什么理解解不同,这样认为,那就是错误了,出现这样的理解,只能说由于时代改变,人们的思想转变,传统的东西已经在发生变化,变形,错位了。
那“后土”和“後土”有什么不同呢?
在以前,看到人们把这土堆称之为“后土”,一直就理解为“主坟后面的土堆”,是坟墓建设的固定规制之一。反正就是古代一直流传下的丧葬风俗中的形成的一种定制,为先人立坟都要这么做,在坟后面堆一个叫后土的土堆就是了。
并且,在以前的坟墓建制中,每个坟墓都有四边界,一般称之为前界,后界,左界,右界,或者以东界,西界,南界,北界这样的方位词来记坟边界,人们一般都会立方位碑石,立土堆作标记,“后土”就理解为“后界”,后边的界限。
同时,“後”是繁体字 ,看着有点古代传统,文化久远内涵的意思,“后”是简体字,看着就有点浅薄之意,文化不深,所以,现在很多人理解中,“后土”和“後土”,都是一个意思——后面的土堆。
但事实恰恰相反,实际上,这是严重不对的,是对“后”和“後”的错误认识,常见坟墓后面的“后土”,没有方向定位功能,不是“后面的土”,而是一个神位,是供奉一位叫做“后土”的神祗的神位。
作为一位传说中的神的称谓,“后土”是专有名词,就不能简单改以“後土”来替代了。更为重要的是,“後”字的本义为行路迟缓,繁体“後”字定为简体“后”字,是几十年前汉字简化工程改革中进行的合并的结果,把“後”,“后”两字的意思合并成现在普遍认知的“后面”的“后”意思,形成历史并不久。
这讲起来很绕口不好理解,那简单说,在汉字由繁体字改制简体字实行以前,“后”是“后”,是专用名字;“後”是“後”,主打方位名词,各自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过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两个字是不互通的,不能随意替代的。
这就是“后”字的文化了。
“后”,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其实历史已以很久远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课本上介绍有一个著名的文物“司母戊大方鼎”,书面上又叫:商后母戊鼎。鼎内侧腹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后来一些学者也讨论过此鼎应改名叫后母戊大方鼎 ,只不过由于“司母戊大方鼎”的叫法流传已久,广被熟知,改名之说就不被通过了。
这个“后”,据看到一些有学者考究文章,早在商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夏朝王室出身于“司空”家族,后世子孙自认不敢与皇祖大禹比肩等列,就把“司”字反写成“后”,表示降贬一级,以显对先祖的尊意,这也是“后”字的形成说法之一。
后来到商代才慢慢发展成为王,皇帝的正妻叫法,如王后,皇后,是“后”的原始意思,单独的一个字来表达,显然没有现在“后面”,“前后”意思,所以,对于王后,皇后,绝对不能用“王後”,“皇後”简单改用。
在古代,对自然环境,自然变化,自然现象没有什么科学的认识,为了解释种种不解,就产生出一系的神格化,人格化的神灵信仰传说,慢慢形成了“后土”神的概念。
如对“后土”就有几种理解。一古代有“天父之母”之说,称天为“皇天”,地为“后土”;二土地神又指土地神的神坛,有“其神后土”;三是指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神官。
不管是哪种理解,人死后总是追求入土为安,“入土”了,自然要接受“后土”神的管理,所以,在坟后面立“后土”的神位,是敬意,以求神的保佑,护佑。
再后来,在历史慢慢发展中,风水堪舆文化的影响下,古人在祭祀后土的习俗中,关于“后土”,民间又衍生出更多的不同意思的说法,如常见的“后土龙神”,“本山后土神位”,或“本山龙神之位”等等。
但总体来说,不管哪种说法,在主坟后面立的土堆,都与神话传说中“管理土地的神”有关密切的关系,都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尊重,也传达了“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的朴素情感,是传统祭祀文化礼节特征的一种延伸,一种仁义礼孝的思想传承。
这也是传统中坟墓后面“后土”不能写为“後土”的原因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