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清明假期前一天,成都绕城高速上车流如织。在锦城湖路段,突发一起剐蹭事故。指挥中心发现情况后下达指令,一架无人机立即起飞赶往现场,飞抵现场后,通过喊话引导驾驶员撤离,交通恢复正常,全程仅用时3分钟左右。

像这样的无人机护航成都绕城高速的安全与畅通,以后将成为常态。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了解到,针对成都绕城高速长期存在的“轻微事故致拥堵、违法变道酿风险”等治理难点,成都交警于2025年清明假期前完成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的全面升级。

“空中鹰眼”执法巡查

实时记录重点交通违法

据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六分局绕城大队大队长胡嘉志介绍,作为西南地区高速公路网核心交通动脉,成都绕城高速日均通行量达70万辆次,成都交警依托大数据平台深度解析交通违法规律,精准锁定违法高发点位,构建“数据研判+无人机巡航”的智能执法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常态化执法中,警用无人机依托机动优势,构建“空中鹰眼”巡查矩阵,高清影像捕获系统可实时记录重点交通违法特征,配合智能算法自动生成完整证据链。在发现违法变道、占用应急车道等行为时,同步进行远程语音警示和普法教育,形成“发现-干预-处置”的即时执法闭环。



针对节假日车流激增带来的管理挑战,无人机编队监测到行人误入高速公路时,无人机可通过智能导航系统实时引导其至安全区域;对违法车辆,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证据包并同步推送至执法终端,有效规避次生事故风险。

在暴雨、浓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启用无人机编组巡航系统,实时将道路积水、事故点等关键信息传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实现交警部门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之间的信息交互,为勤务部署和应急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清明假期启动应急机制

“无人机+视频快处”处置事故

“绕城高速车流大,匝道众多,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民警赶到现场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胡嘉志说,而无人机将大大节约时间,针对轻微剐蹭事故,无人机通过智能语音系统引导涉事车辆快速撤离至安全区域,实现“快处快撤”的交通疏导机制。



当遭遇多车追尾等复杂事故时,立即启动多机协同响应机制:先导无人机精准定位事故核心区,实时播报安全警示信息;辅助无人机同步开展应急车道疏导,构建临时交通导流区;取证无人机则进行多角度影像取证并实时回传,为指挥中心研判提供数据支撑。



结合清明假期车流特点,成都交警将启动“无人机+视频快处”应急机制:接警后,无人机编队分梯次抵达事故空域,主控机生成全景热力图定位关键信息,辅控机聚焦车辆损伤细节及人员受困状态。指挥中心依托实时数据同步启动“线上定责+线下清障”双轨模式,既通过远程视频完成事故责任认定,又精准调度铁骑力量实施快速清障。无人机同步开启智能巡航模式,以动态航迹规划实施交通预警广播,引导车流有序通过事故区域,显著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何良 文/图/ 视频 实习记者 陈恬 责任编辑 何齐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