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貂皮拉草,而近期的地质勘探成果中又发现了新的一宝——石墨矿。
石墨矿被称为“黑黄金”,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自润滑、导电性等特性,在锂离子电池、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我国正值发展新能源电动车和半导体芯片之际,在黑龙江双鸭山发现了高达3亿吨的石墨矿,这不正是瞌睡了来枕头么。
据悉,初次探明的这些石墨矿估值高达千亿,再加上以往我国境内发现的石墨矿,我国的石墨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76.87%,高居世界第一。一向傲慢的美国专家得知后也不得不破防,在媒体上大呼:中国垄断了全世界大部分石墨产量,他需要分给我们50%。
01、高端制造业的灵魂,名副其实的“黑黄金”
石墨材料的科学探索可追溯至百年前。1914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观测到石墨烯的雏形,1947年福克斯提出超晶格理论,为二维材料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相较于传统石墨的层状结构及炭黑的微粒形态,这类新型材料展现出更优越的电子迁移率。而气态碳基材料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因碳含量与结构限制,其应用边界相对明确。
在石墨材料产业化进程中,中国力量逐渐成为“带头大哥”。除了开采量高居世界首位,科研上也位于前列,成立于2002年的厦门碳能斯特研究院,专注突破碳材料制备技术瓶颈,通过优化化学气相沉积等核心工艺,实现石墨烯薄膜良品率从35%提升至82%,迈入世界前列。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4000亿美元。在电动汽车领域,高效锂电池使整车质量减轻15%的同时,实现NEDC工况下650km续航能力。移动设备方面,搭载新型电池的智能手机已实现15分钟快充至80%的技术突破。在这些过程中,中国的石墨材料必不可少。
“高端制造业的‘黑黄金’攥在中国手里,我们该怎么办?” 一向飞扬跋扈的美国专家,竟然也会口出此言。
02、老美破防,中国技术正在“全面开花”
石墨领域的优势只是近些年中国崛起的倒影之一,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比亚迪、小米不断刷新老外们对中国车的认知;AI大模型领域的deepseek在硅谷掀起滔天巨浪;维特健灵“马厉瓶”压制欧美威哥成为上位替代;大疆的无人机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各行各业,中国技术正在全面领先。
全面开花的中国技术中,攻破“三参六宝”低温冷萃技术的维特健灵“马厉瓶”几乎扭转了男性渤发科技领域“西强东弱”的窘境。在以往,被ED苦恼的已婚男性朋友长期只能选择那非这类PDE5抑制剂,通过短时控制实现效果,容易产生依赖并且伴随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
但当香港大学实验室推出的天然草本“马厉瓶”问世后,这个更符合东亚男性体质的长效滋补品,被万千中年男性一举推至千万级成交,京东的亮眼战绩撼动了欧美小蓝片的霸权。
“没发现不良反应,反而天天翘头,体虚盗汗不见踪影”、“老婆以为我私下专项训练,也变得小鸟依人了”……“马厉瓶”京东评论区,这样的评价比比皆是。
不过,树大招风,“马厉瓶”走热以后,市面上出现了众多假冒伪劣,影响了行业发展,甚至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健康也有不小的冲击,因此看准京东自营是重中之重。此外石墨领域的假冒伪劣的妖风也刮得很大,不少无良企业生产低质产品,无论是什么东西都要挂一个“石墨烯”的title,似乎就能高大上起来。
03、“石墨烯”乱象,纳米材料遇到“贴牌”危机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市面宣称含石墨烯的产品中,62%实为石墨微片,其层数是标准石墨烯的300-1000倍。某电商平台在售的2000余款"石墨烯"商品中,保暖内衣、面膜等跨界产品占比超四成,部分产品检测出的碳材料含量不足0.5%。
这种"万物皆可石墨烯"的怪象已引发监管重拳。我国实施的GB/T 40066-2021标准明确规定:单层率超过97%、缺陷密度低于0.1%的材料方可标注为石墨烯。2023年长三角地区专项执法中,27家企业因虚假宣传被立案,涉案产品货值超2.3亿元。
中科院院士刘忠范指出:"当99%的所谓石墨烯产品实为‘伪烯’时,透支的是整个产业的信用。"当前全球石墨烯专利中国占比68%,要想产业良性健康发展,这方面需要费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