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价的核心问题探讨
1. 房价涨跌、二手房及租买抉择之问
现在很多人关心几个问题:
第一,当下房价究竟是涨还是跌?
第二,为啥二手房卖不动了,价格却依旧坚挺?
第三,在如今的形势下,租房和买房到底哪个更划算?
我是 2017 年毕业的,从毕业到现在,一开始租房,后来买了房,去年又把房子卖了,现在又回归租房状态。这一路走来,我看了不少攻略,读了很多文章,甚至花钱咨询了不少房产行业从业者和专家。要是你现在也正为房子的事焦虑迷茫,这条视频我就把我对房子的理解,以及过去买房卖房踩过的坑都告诉你。
2. 房价的决定因素剖析
我们先聊一个关键问题:房价到底由什么决定?通常的认知是,政府把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拿地后开发设计,建好房子卖给有住房需求的人。所以会觉得地段越好、地价越贵,房价就越贵;房子品质越好,小区物业越好,房价也越贵。
这么看,房价似乎由地价和开发成本决定。但其实这是误区,决定房价的主要因素并非地价和开发成本,而是供需关系。地价和开发成本确实会影响房价,但不是关键。比如,你看那些之前高价拍地的开发商,现在亏本卖房。为啥呢?要是没有住房需求,或者需求越来越少,即便亏本,开发商也得卖房,不然房子空着会亏得更多。
真正决定房价的,首先是像我们这样有住房需求的老百姓。这里需求得分类,一类是真正要住房的刚需人群,另一类是炒房客,他们买房不是自住,而是为了转手获利。所以排序的话,真正决定房价的,首位是刚需人群,其次是政策,最后是炒房客以及房产行业相关利益者在背后的推动。要是想更深入理解房子这件事,就得把这些因素拆开分析。
3. 刚需人群对房价的影响
先看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人,他们数量是变多还是变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人从哪来。一方面是生育,以前有计划生育,现在虽然放开了,但生育率在降低,这条路对增加住房需求作用不大。
另一方面是人口迁移,这里有个重要指标叫城镇化率,城镇化率 = 城镇人口÷总人口×100%。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国家,有广袤农村,中间是城市,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这个国家城镇化率就会变高,因为城镇人口增多,总人口不变。
看看我国过去二三十年城镇化率的变化。以年份为 X 轴,城镇化率为 Y 轴。1994 年城镇化率是 28%,到 2003 年飙升到 40%,2012 年达到 52%,2019 年 62%,2022 年 66%。可以发现,过去二三十年,城镇化率一直在升高,意味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以上海为例,2000 年上海有 1640 万常住人口,到 2010 年变成 2300 万,十年间人口增加 660 万,其中 570 多万是外来人口。随着上海外来人口增多,房价翻了 30 倍。这 30 倍可不是一蹴而就,经历了几个阶段。1994 - 2003 年,农村来的人刚到城市没钱,要么住单位宿舍,名牌大学毕业生可能会分房,条件好点的自己买房。所以随着城镇化率提升,购房需求有了,但很多人买不起房,房价每年大概涨 5% - 8%,是缓慢上升。
2003 - 2012 年,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大家收入增加。之前住宿舍的想买房,房子旧的想换大的、好的,而且城镇化率还在提升,不断有人涌入也要买房,购房需求急剧上升。所以 2003 - 2012 年,包括 2012 - 2019 年,一二线城市房价每年涨 15% - 25%,相当于每 3 - 5 年房价翻番,这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
2019 年以后,房价处于高点,该买、想买、能买的人大多已经买了。虽然城镇化率还在提升,但房价太贵,很多人买不起了。而且国家提出“住房不炒”政策,希望房价涨慢些。所以 2019 年后房价还在涨,但涨幅变小,每年平均涨 2% - 3%。
从房价上涨趋势看,最先涨且涨幅最大的是一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教育、医疗、就业资源好。接着是二线城市,然后是三四五线城市。这背后其实就是人口流动,也就是供需关系在起作用。从长远看,真正影响房价的是有住房需求的人数,以及这些人有没有钱。那未来城镇化率还会上升吗?还有空间吗?这个问题后面再说。
4. 国家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再看第二个因素——国家政策。换位思考,一个国家要发展,最重要的是啥?要钱。钱从哪来呢?比如你是打工人,帮公司赚 10 万利润,公司给你发 1 万工资。你租房每月 3000,衣食住行每月 3000,还剩 4000 存银行。国家收入主要来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税收,公司赚 10 万利润要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你拿 1 万月薪要交个人所得税,衣食住行消费有消费税,这四项税收构成国家税收。
第二部分是非税收入,你存 4000 元在银行,银行通过运作把钱贷给别人,产生利润。银行是国家的,这属于国有资本收入,是非税收入。
第三部分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你租房的地是政府卖给开发商的,这部分收入叫土地出让金,在政府性基金收入里大概占 80%,是很大一笔钱。
了解这些后,你会发现房子对国家发展是个很好的工具。先说土地出让金,政府卖地有成本,要征地、赔偿、拆迁、做平整,但相比拍卖土地的收入,成本很低,收益很大。再说买房,一套房起码百万甚至上千万,一个人往往买不起,得掏空三代人的钱。
房企拿到这笔钱后扩大投资、招人,解决就业问题,员工发工资后又会消费,极大刺激了税收。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靠家里买房,没钱的就得找银行贷款,一贷就是 10 年、20 年、30 年,又刺激了非税收入。这样一来,国家通过房子变得更富裕。国家富裕后,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一是增强军事力量,关注国际新闻就知道,现在世界不太平,战争冲突频发,我们能安逸生活,靠的是军事力量保障。
第二是投入科研和基建,比如高铁技术,以前春节从上海去北京坐绿皮火车要 16 小时还抢不到票,现在高铁最快 4 小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 5G 网络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 60%,光伏、航天技术等也领先世界,这些都得益于长期大量的科研投入,而且我国基建能力早就远超欧美发达国家。
第三是完善城市配套,以杭州为例,半径 3km 范围内超市、商场、地铁口、医院、学校应有尽有,这些设施建好后,又反过来让房子升值。到这一步,看似是双赢局面。
但还能这样发展下去吗?
先看规律,关键要看最大影响因素,也就是需求。前面提到城镇化率几乎见顶,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生育率降低,导致最近两三年人口负增长。人少了,住房需求也会慢慢变少,这是客观规律。国家当然看到了,所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比如二手房交易税,如果有多套房或者房子持有时间没达到一定年限,卖房就得交更多税。
这政策主要限制炒房客,他们有多套房想尽快卖房获利,多交税就赚得少甚至不赚钱,就不愿意卖房了,把这部分资本锁死。为啥要锁死呢?因为炒房客卖房套现后可能继续炒房,不利于刚需买房。
所以国家政策一是保护刚需,二是表明不鼓励炒房的态度,因为国家现在需要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要是年轻人背 30 年房贷还买不起房,可能就躺平了。所以说,要是现在还有人哄抬房价,就是在做空国家未来。
5. 当下买房的建议与注意事项
讲到这,有人可能觉得房价不会再涨,很多地区甚至在跌,现在能不能买房呢?我建议尽量租房。如果非要买,无非两种情况:
一是自住。告诉你个数据,房子设计居住期限一般是 50 年,但实际中国人换房周期是 10 - 15 年,也就是普通家庭买套房住 15 年就想换或者已经换了。再加上未来几年房子可能不涨反跌,而且随着居住时间推移会有折旧,所以买不买你自己考虑清楚。
二是买房出租。暂且不说能不能全款买房,出租就涉及一个指标——租售比。租售比 = 租金÷房子价格。以小区为例,房子均价 500 万,打 8 折 400 万,租金每月 6000 元,一年 72000 元,7.2 万÷400 万≈1.8%。美国平均租售比是 4% - 6%,日本是 4% - 5%,我国一线城市大概 1.5% - 2.5%,二线城市 2% - 3.5%。
这说明我国房子价值有泡沫,租售比很低。要是手上有 400 万现金,存银行一定期限,回报率接近 2.5%,比出租划算,而且出租过程中房子还有折旧。
如果你还是决定买房,且是真刚需,比如不买房就结不了婚或者老婆要离婚,那我简单分享下自己买房踩过的坑。
第一,能全款尽量全款。全球经济形势下行,企业赚钱不容易,像字节跳动这种赚钱能力强的公司,今年都取消现金红包和某些节日福利,中小公司更难。别觉得自己收入高就贷款买房,我身边有同事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已经断供了,中产其实很脆弱,贷款买房很容易一夜之间变成贫困户。
第二,不要迷信学区房。教育和房地产脱钩是必然,国家已出台很多政策并在不少地区落地,比如教师轮岗制度。社会公平的体现就是普通家庭孩子能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迁,得保证这条路畅通。
第三,如果要挑房,首先看交通是否便利,其次看周边有没有超市、商场,有孩子上学的,尤其要关注学校距离。像河景、江景、公园这些因素往后排,因为去超市、商场、学校的频次更高。
最后,买房一定要砍价。现在不管买新房还是二手房,别不好意思,大胆砍价,很多开发商现在也缺钱。